1111人力銀行HR好朋友 HR好朋友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772
置頂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管理者你能接受其他人意見嗎?──《唐太宗領導學》一窺卓越領導者的核心價值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話是歷史劇裡非常經典的名言,但你知道這句背後是什麼樣的管理系統及稽核制度嗎?當一個企業越來越大時,如果什麼事都等待"皇上"下旨才能執行,會有失其效率,另外所以有命令在執行的過程也會有執行不當之時,因此多聽取意見也是一個當管理者應該學習的地方。

唐太宗設立御史台,專門監督官員。御史台擁有彈劾權,有權調查申訴案件,彈劾違法亂紀的官員,例如違反公義、失職和鋪張浪費等情事。

另設諫官,專門監督君王,擁有公諫權,負責批評君王不當的行為和錯誤的政策,通常找君王的老師或德高望重之人擔任。雖然這個職位很有影響力,但也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諫官忠言逆耳,可能成為君王的敵人,以致被暴君降職、解職、刑求或處死。

◎留心聽取建議

唐太宗說:「我經常獨自坐著反省,擔心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順應天意以致引發民怨。我希望得到真誠之士的建議和諫言,以便即時處理任何的不滿,以免與外在世界脫節。」

他告誡太子聆聽諫言的重要:「君王統治整個國家,不可能盡知天下事,他可能沒發現自己犯錯,也可能沒及時糾正錯誤。這就是為什麼君王要聆聽申訴、留心各種意見、聽取他人建議的原因。只要意見是好的,即使出自奴隸之口,君王也要虛心接受。只要意見不好,即使出自貴族之口,君王也要勇於拒絕,不要太在意諫言者的身份和頭銜。」

◎臣子要勇於指證

唐太宗問大臣們:「人需要鏡子來看見自己,同樣的,君王需要忠臣來發現錯誤。如果君王自以為是,大臣也不指證他,遲早會走向滅亡。

一旦君王失敗,大臣也會跟著失敗。還記得隋朝怎麼滅亡嗎?隋煬帝是一個暴君,大臣不敢發表意見,誰都不敢阻止他犯錯,到頭來隨煬帝死於非命,大臣也沒有好下場。

這帶給我們寶貴的啟示,如果要維持國家安定,大臣就要跟我坦言,讓我知道哪裡做錯了。我可能不會立刻接受諫言,但我會好好想一想,再來決定採納何種意見。」

◎不做盲目追隨的忠臣

有一回,魏徵跟唐太宗說:「我希望陛下讓我當個良臣,而非忠臣。」
唐太宗問:「兩者有何不同?」

魏徵回答:「差之千里。良臣協助君王做出明智的決策,讓國運永久昌隆,因而獲得良臣的美名。忠臣即使君王犯錯,仍盲目追隨,以致君王死於非命,國家毀於一旦,其他大臣也死路一條,只有他本人求得忠臣的美名。」

唐太宗說:「好吧,我希望你當個良臣。」

魏徵接著說到春秋時代,齊景公和丞相晏嬰的對話。

齊景公問晏嬰:「什麼是良臣?」

晏嬰回答:「良臣不該為君王而死,也不該跟著他逃亡。」

齊景公不懂:「為什麼不呢?君王待他不薄,給他高位高薪,他不是應該忠於君嗎?」

晏嬰說:「他確實應該忠於君。不過,要是君王採納他的好建議,災難就不會降臨,君王也不用逃亡或死亡,只可惜君王不聽他的建議而身陷危險,他還要為君王而死嗎?」

...................................................................................................
【唐太宗教我們的事】

御史台和諫官,是中國古代的特殊官職,主要用來糾正制度的缺失。

民主制度強調言論自由,法律會保護人們表達意見的權利,但民主國家也有很多「封地領主」,舉凡企業、醫院、學校、學院、政府機構和慈善機構,「領導者」藉此來影響「被領導者」。

舉例來說,老闆對員工及其家庭的影響無所不在,他宛如該「封地」的「領主」,可以決定員工的聘雇、解雇、升職和降職,員工的生計就取決於他,這種依賴關係是很危險的。

當員工知道老闆的行為不合法或不道德時,真的能夠直言不諱嗎?真的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用擔心上司或同儕的反應嗎?真的能不顧自我利益說出真話嗎?他們有可能揭發公司的弊端嗎?此外,現在有多少管理者會像唐太宗一樣,鼓勵部屬對自己批評,更別說獎勵說真話的人了。

鑑於現代政府和企業的濫權,我認為,諫官在現代社會並無立足之地。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