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HR好朋友 HR好朋友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2668
置頂

「管理」沒你想得這麼簡單!淘汰績效墊底的員工,組織就會愈來愈強?

「管理」沒你想得這麼簡單!淘汰績效墊底的員工,組織就會愈來愈強?-HR
▲淘汰績效墊底的員工,組織就會愈來愈強?圖片來源:freepik,CC Licensed。

文/圭大的管理Know-How

我時常遇到來自各行業 CEO、經理人及人資部門,提出關於「5% 人力調整」的困擾。(是的,就是績效考核結果要符合「常態分配+末位者淘汰」斯文說法,最優秀的前 15-20%、中間的 70%、最末的 5%-10% 不等。)

這類問題,糾纏兩岸企業的績效管理工作多年。舉幾個故事為例:

  • 一位 CEO 的提問:
    你怎麼看台積電在 2009 年中,用 PMD(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績效管理與發展制度)淘汰績效末端 5%、近千人員工,引發員工包圍法說會、夜宿張忠謀宅邸、接班人蔡力行不得不下台、張董回鍋職掌兵符的事件?

  • 來自一位大陸企業的人資副總:
    這幾年來,在微信和一些 IT 網站上,討論最多的就是微軟變得更感性,宣布終止實行 10 年來淘汰績效末端的員工分級評鑑制度;但梅麗莎.梅爾(Marissa Mayer)入主雅虎時,反而塑造內部競爭環境,大力推行員工績效排名和末位淘汰制,2013 年底就讓 600 名員工離職。哪種更適合我們公司、哪種才是管理公司的最佳方式?

  • 來自一個新任主管:
    最近,公司硬調一個員工給我,態度很有問題,我本想找人資商量怎麼處理,但公司前輩教了一招,他說:「年初有這事,你應該開心,也不需要做什麼,留著他就好。因為留著他,年底你才有 Bottom 5,不是嗎?」,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年底績效最末的 5% 可淘汰人選也有了,但我總感覺哪裡不對勁。

​Know-How 弄好管理的訣竅

先不談整個績效管理,我單純用兩篇文章、2W1H 的三個「思考性提問」(是什麼-為什麼-如何做)來解構績效考核「常態分配+末位淘汰」這套方法的本質。

一、WHAT,是什麼?-「對『本質』的不求甚解,始終是誤用的第一步」

常態分配(鐘形曲線)是統計學對於事物「總體(母體)分布現象」的描述和前提假設:中間者多、二側(雙尾)極端者少。回歸常態分配的本質,5% 的淘汰制有以下三個問題:

1.常態分配是現象的總結,不該倒過來變成淘汰標準

首要關鍵:「順序」很重要。有個網路笑話:「一個女大生晚上到酒店陪酒 vs. 一個酒店姑娘白天到大學攻讀學歷」,語句順序的顛倒不單是表述不同,背後的語意(主體的動機、目的性)也完全改變。

同樣,常態分配是對事物觀察後的總結,不能、也不應直接「倒轉」以現象(輸出)作為標準,要求所有事物符合此現象,因為那是直接忽視自然、忽視事實的。簡單說,這麼做就是「倒行逆施」、「射了箭,才畫靶-不管你真實射的如何,反正我都是等射完再畫靶,所以肯定都正中紅心」。

2.抽樣的數量愈小,愈容易淘汰錯人

抽樣的數量愈小,愈難說倒數末位的績效真的很差。5 人、8 人、10 人、15 人、40 人的部門,都強制符合 5% 淘汰的比例,只是在扭曲績效的好壞。

3.團隊管理是動態的調節過程

再進一步,團隊管理是「動態」的,主管作為一個重要的干擾因素,持續投入、優化(或放任)群體的表現,都會隨之改變團隊的態度、能力、與績效貢獻,包括主管可能也是調動來去的。

如果管理是動態、不斷調節的過程,我們卻年年以一個固定比例來「強制」要求淘汰末位,這是否務實?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