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兜肯
2022-01-13 14:46:24

閱讀後腦子一片空白?這可是關乎國寫分數的大問題,就從讀課文開始改變吧!|明夷于飛

自從學測作文被國寫取代後,「讀寫結合」已經成為國寫的基本型態,這就意味著考生得在閱讀後有自己的看法,否則無法應付題目的要求。比如109國寫的第一題有關玩具的文章,閱讀文本下面的「問題(二):玩具對你而言,較偏向『玩物喪志』或『玩物養志』?請就你的成長經驗,說明你的看法。」,很明顯的,這就是要求考生閱讀之後要有「評論」的能力,而「評論」的依據,就是自己的成長經驗。

 

又如109國寫的第二題是要求考生閱讀蘇軾的〈臨江仙〉詞(甲文),以及陳列的《地上歲月•山中書》(乙文)後,「請以『靜夜情懷』為題,連結甲文或乙文的體悟,寫一篇你對靜夜的體驗及感受。」。這個題目的要求也是很明確的,考生要將甲文或乙文的閱讀所得,「連結」到自己的相關經驗中,考生再以之為基礎,或「聯想」、或「比較」、或「類推」、或「創造」,選擇其中之一或若干思辨的方式,精彩地鋪陳出自己的感受。

 

閱讀後腦子一片空白?那可不行!只是毫無創意地寫些大家都會說的話?那你憑什麼得高分呢?該怎麼做呢?這可不是臨時抱佛腳就行得通的,平時就得累積思考的經驗,否則一見到題目只能發呆,更別說能寫出精采的內容了。

 

我的建議很簡單,就是要習慣與閱讀文本「對話」,而且從平時國文課的課文做起,透過簡單地「問」和「答」來進行對話,以後遇到國寫的「讀寫結合」題目就能夠好好發揮了。

 

以下,我就用高中國文課本中文言文的〈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展示一下怎麼對閱讀文本提問,你再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就等於練習和閱讀文本完成了「對話」。對閱讀文本進行對話時,自問自答當然最好,卻比較沒有真實的「對話」感,以及集思廣益的觸發思考效應,所以在下文裡我就以課堂上師生問答來呈現提問的內容。

 

譬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對秦伯說:「焉用亡鄭以陪鄰?」,老師可以問學生如果把「陪」字改成「益」,「益」字也是文言用語,但在文義的表達上合不合適?和原字相比,有何區別?另外,「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同樣的,如果把「闕」字改成「攻」,在文義的表達上合不合適?和原字相比,有何區別?……。在這樣的提問下,我們就可以練習在替換某些字詞時,判斷它們在原文敘述的適切性了。

 

我過去讀〈燭之武退秦師〉時,一直有個疑問,秦穆公到底為了什麼聯合晉軍攻鄭?鄭國曾得罪過秦國嗎?文中沒有交代。然而,燭之武卻明白指出秦國出兵沒有任何好處,至於鄭國願意當東道主之類的話,只是檯面上應酬,不足為信,因此我認為,秦穆公願意出兵,一定是得到晉文公某些許諾,左丘明卻未曾交代,實在令人懷疑。秦國退兵是事實,出於對晉國的忌憚也不假,但這些都必須高於晉國的許諾才行,文中沒有講清楚,因為晉文公滅了鄭國,如果有給秦國割地的承諾,秦國還是不虧。

 

此外,晉文公並非像晉惠公般是背信棄義之人,難道秦穆公不知道嗎?平心而論,作者沒交代清楚秦晉盟約的內容,燭之武的遊說就顯得蒼白無力。如果你和我一樣抱著質疑的態度閱讀,就可以發現文中敘述的矛盾或不合理之處,這也是一種和閱讀文本對話的方式。

 

〈燭之武退秦師〉講的是鄭國遭秦、晉的圍攻,最終靠起用燭之武遊說秦穆公,使秦晉反目而撤兵的故事。對紀傳體例的史書而言,《左傳》為了突顯燭之武的重要性,所以將本篇名之為「燭之武退秦師」,十分合理,如果我們想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給本篇一個新的題名,可以嗎?當然可以!比如我們要強調的是燭之武的「智謀」,可以下一個什麼新題目呢?如果我們要證明春秋時期爾虞我詐的國際關係,可以下一個什麼新題目呢?如果我們希望比較國家領導者的智慧,可以下一個什麼新題呢?……還是同樣的一篇,不同的新題代表你閱讀後的不同體會,而這正是本練習的可貴之處。

 

此外,我對晉文公否決子犯追擊秦軍的說詞沒意見,但對最後的撤兵覺得奇怪。換句話說,晉文公不愧是霸主,所以不會蠢的去做「不仁」、「不知」、「不武」的事,撤兵不攻打鄭國就很奇怪了。晉國出兵攻鄭國師出有名,如今鄭國又使計離間秦、晉,晉國卻不教訓鄭國,這合理嗎?以後鄭國還會把晉國放在眼裡嗎?其他小國會不會群起效尤呢?秦國撤兵,晉國也跟著撤,這是不是一種心虛的行為,反而坐實了燭之武的說法呢?

 

如果由我來代替晉文公做決定,秦國既然撤兵當然不追擊,那我就集中全力打敗鄭國,事後卻依然遵照盟約給秦國好處,這樣做既同時嚴懲鄭文公和燭之武,並昭告天下自己的守信重諾,不是更能顯示霸主的威信嗎?……。這種與閱讀文本的對話方式,一邊質疑一邊反問,甚至設身處地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場思考問題,也是種刺激和閱讀文本「對話」的很好做法。

 

其實你提問的問題可以再開放些。如果燭之武沒有說服秦穆公,鄭國的下場會怎樣?如果晉文公同意子犯追擊秦軍,兩國誰勝誰負呢?如果晉文公在沒有秦國協助下,執意攻打鄭國,戰局會有什麼發展呢?……,這些是「假設性的聯想」。

 

此外,「後續性的聯想」像是:這次事件之後,燭之武得到重用了嗎?他會建議什麼其他政策呢?鄭文公這次逃過了這次的滅國之災,他未來將怎麼處理對秦國和晉國的關係呢?為什麼?……。不管哪一種,我認為都是刺激思考的很好提問,經過精彩的與文本對話,勢必激盪出很多智慧的火花。就這樣,當你已經習慣與閱讀文本進行「對話」,面對國寫的「讀寫結合」題時,怎麼還會腦袋一片空白呢?絕對不可能。


圖片/影音/資料來源:明夷于飛

(若有冒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立即下架刪除,謝謝!)

※本文由 明夷于飛 痞客邦授權轉載※

相關推薦

  • 讀取中..

回覆數(3)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