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醫護奮戰 拯救1/11000罕見肺腫瘤寶寶黃小寶
從醫護視角看北榮搶救罕見肺病新生兒
作為一名醫護人員,你是否曾經歷過那種與時間賽跑、為生命奮戰的時刻?
在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一支由多位專科醫師組成的團隊,正用專業與熱忱,為高危險妊娠的孕婦和胎兒點燃希望之光。最近,他們成功救治了一名罹患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的新生兒「黃小寶」,這段從產前診斷到手術成功的旅程,不僅是醫療技術的展現,更是醫護人員如何成為家庭支柱的最佳寫照。
(圖/翻攝自臺北榮總)
CPAM:隱藏在胎兒肺部的挑戰
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簡稱CPAM)是一種罕見的胎兒肺部腫瘤,發生率約在 1/4500 至 1/11000 之間。這種病症會讓胎兒的肺葉被無功能的囊腫組織取代,成為潛在的「隱形殺手」。臺北榮總高危險妊娠暨產科主任葉長青解釋,CPAM 並非遺傳性疾病,確切致病機轉不明,屬於偶發。過去由於患有 CPAM 的新生兒出生時多半沒有明顯症狀,常在合併感染時才被意外發現,隨著產前超音波與影像醫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 CPAM 可在產檢時被發現,讓醫護人員能在孕期及早介入。
對於醫護工作者來說,CPAM 的挑戰在於它的多變性。輕微病例中,腫瘤可能隨著孕期自發性縮小,寶寶出生後若無症狀只需追蹤即可;但若病灶過大,甚至壓迫心肺,可能引發胎兒水腫、早產,甚至危及生命。黃小寶的案例,正是後者。
從產檢警訊到多科聯手救援
黃女士是在懷孕 22 週時,因產檢超音波意外發現胎兒右肺有大型 CPAM,腫瘤不僅推擠心臟和縱膈腔,還隨著孕期進展逐漸擴大,壓迫胎兒心肺功能,導致水腫、腹水和羊水過多,甚至引發子宮收縮。這對任何醫護團隊來說,都是高壓且複雜的挑戰。
臺北榮總婦女醫學部迅速啟動應變機制。透過高層次超音波和胎兒磁振造影精準評估病灶,團隊不僅為黃女士提供胎兒治療——包括胎兒腹水抽吸和羊水引流上千毫升——還安排住院安胎穩定狀況。這些步驟對於從事醫護工作的你來說,或許不陌生,但背後的跨科合作卻令人驚嘆:婦產科、新生兒科、兒童外科,每位專家都在關鍵時刻各司其職。
到了足月,團隊為黃女士安排剖腹產。黃小寶一出生,新生兒科醫師立即接手,放置氣管內管進行呼吸支持;穩定後,隨即由兒童外科醫師迅速進行手術,切除佔據肺部 70% 體積的 CPAM。術後,黃小寶的正常肺葉順利擴張,移除引流管後順利出院。如今,黃小寶呼吸狀況穩定、無需使用呼吸器、進食正常,成長軌跡與同齡寶寶無異。
醫護的使命:不放棄任何一線生機
葉長青主任感慨,CPAM 雖然常為大小有限,且高機會縮小以致沒有症狀,但像黃小寶這樣的重症案例,卻是對醫護人員技術與毅力的極大考驗。「感謝黃女士和家人願意盡力給黃小寶機會,不畏路途與通勤時間,多次來院治療,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結局。」這句話,道盡了醫護與患者家屬間的信任與合作。
對於正從事醫護工作的你,這不僅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更是一個提醒:在面對罕見疾病時,專業知識、團隊協作與對生命的堅持,能創造出多大的奇蹟。黃小寶的笑容,是對每一位醫護人員最好的回饋,也讓我們看見醫療如何為少子化的臺灣,守護每一個新生命的未來。
你是否也曾在工作中見證這樣的感動瞬間?或許,這正是我們選擇這條路的初衷。
讀這篇文章的人還看了...
少女罹病 16 年竟不知!? 車禍揪出「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
參考資料:臺北榮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