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1233
置頂

潘懷宗談醫病關係

潘懷宗談醫病關係-焦點人物

這是Body雜誌創刊15年來第一位專訪的男性
  能登上雜誌的人,女的要美、男的要俊俏,偏偏這位「師奶殺手」兩種基本條件都不具備,但他憑什麼能上以「美」為出發點的時尚雜誌?他的魅力全來自強烈的親切感,他比任何一個人都懂得保養,這個保養卻不是外在,而是內在,這就是藥理學教授,也是現任台北市議員──潘懷宗博士。
  他雖不是醫生,但什麼疾病都能講,而且講解得比專科醫師都還要來得清楚,且淺顯易懂,算得上是第一位用非常口語化的表現方式來講解醫學、教民眾認識疾病、保養的人,潘懷宗的個人特質,讓老的、小的都願意聽他講話。

看得開 不計較,讓自己常保心情愉快
  家中排行老二的潘懷宗,也是唯一的男丁,卻沒有任何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妻子兒女的三明治世代壓力。
  為什麼他每天心情可以如此的開朗?潘懷笑著說凡事別太計較,要看得開,自己擁有樂天派的個性,碰上再難搞的事,都可一笑置之。「唉呀,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你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但是卻可以改變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這樣就好啦,哪會有什麼煩惱!每天都要過得很快樂。」

拉近醫病關係的推手
  我自己跑醫藥線新聞已經十多年了,絕大多數的醫生不會把深澀的醫學專有名詞給「口語化」,甚至還會夾雜一些英文,有時連我都聽得「霧煞煞」,那民眾咧?更是「有聽沒有懂」。
  社會上常有就醫不愉快的事件發生,因此有太多民眾向潘懷宗抱怨,抒發情緒,當時在陽明大學教書時,他就想把健康教育扎根的工作普及化。「我不是一個醫生,只是藥理學的教授,卻聽到太多民眾對救人的醫師有著無數的怨言,像是醫生對待病人態度的驕傲,要不然就是家屬問問題,醫生都不太願意回答……諸如此類的聲音」。
  「後來觀察評估之後發現,不是醫生不回答,而是醫生真的無法回答。」
  潘懷宗解釋說,若是醫生一個上午要看幾十個、甚至是一百個病人,那一個病人的看診時間最多兩、三分鐘,囿於看診的時間有限,再遇到病患提出問題時,雖然這些問題對醫生來說非常簡單 但醫生卻必須花很久的時間講解,才能讓病人聽得懂,然後還要趕快消化後面正在排隊等待的病患,是真的沒有時間、沒有辦法,因此才會讓部分的醫病關係愈來愈差,這也讓潘懷宗興起藉媒體傳播健康知識進而拉近醫生與民眾溝通平台的想法。
  潘懷宗說,由於病人的醫學知識有限,有些甚至是道聽塗說,連基本概念都沒有,這樣不對等的認知程度,以致於醫生和病人在溝通上產生了很大的落差。
  譬如說,醫生是站在研究所的等級,而民眾卻只有小學生的程度,根本無法交流及對談;為了拉近這個平台,從在陽明大學開始授課到現在當多年市議員,潘懷宗始終不間斷在做健康教育普及化的工作,目的就是希望醫師和民眾在溝通時減少落差,甚至是對等溝通;且唯有增加民眾的醫療常識,才能將醫病對話的障礙消除掉。
  若是溝通障礙消除,不僅對公共衛生有很大的幫助,醫療糾紛也會減少,醫病對立的緊張關係也會有所改善,對提升所有民眾的健康保養觀念更大有裨益,目前也只有潘懷宗能做得到,因為民眾相信他,認同他。

潘博士健康通識教育大受歡迎
  好歹健康教育普及化總算是媳婦熬成婆了,以前只能在課堂上、廣播裡聽到潘懷宗輕鬆幽默地講著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教大家如何保養、愛惜身體,現在,民眾也能透過電視,甚至是晚間黃金時段,天天看到「潘博士健康通識教育」,與政論節目和連續劇一較高下,有時還略佔上風。
  潘懷宗卻說,「電視媒體現在才發現,民眾真的很需要這樣的健康節目,事實上,剛開始沒有一家電視台願意做這類型的節目,因為覺得不會有收視率,有收視率的只有講政治、綜藝型態的才有,結果是錯的。」
  第一個全方位、大規模講醫學健康的節目是在News98電台,當時趙少康找了潘懷宗開「名醫ON CALL」的節目,沒想到一炮而紅,至今回想起來,潘懷宗說自己是這個節目的開台元老,同時也興起了健康節目一個接著一個在媒體出現的熱潮,也因此讓他在95年受TVBS邀請,籌劃了「健康兩點靈」節目,一做就是4年。
  潘懷宗說,口碑是做出來了,但只有下午時段的家庭主婦可以看到,現在在東森財經台開了「57健康同學會」,讓昱上才下班的民眾也能獲得想要的健康資訊,這個節目也創下第一個在新聞黃金時段有著超高收視率的紀錄,跌破所有電視台高層人士的眼鏡。

文章提供 / 潘懷宗服務處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