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小妹妹額頭受傷的兩輸局面,如何解?ICU醫師建議可以這樣做...
(圖片翻攝自綠島鄉衛生所)
作者:ICU醫生 陳志金
原標:綠島小妹妹額頭受傷的兩輸局面,如何解?
媽媽先是在臉書貼文,引起郷民公審衛生所醫師。
後來網路上出現聲援醫師的貼文,大家才瞭解到,醫師的考量也沒錯,而且她是非常有奉獻精神、自願到綠島服務的,還是島上唯一的醫師!因此網路聲浪就翻轉,開始讉責媽媽,說她「沒把孩子照顧好!不知感恩,這樣會害綠島沒有醫師!」
其實,這是個兩輸的局面,該如何解呢?
先肯定媽媽,解除她的內疚與自責
小孩受傷了,媽媽除了緊張、害怕之外,更重要的心情是什麼?是內疚與自責!因為無法處理自己心裡的內疚與自責,下意識就會把責任「推給別人」!「就是醫生的錯,才會讓我小孩變成這樣!」
所以,醫師/護理師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先肯定媽媽!「媽媽,你做得很好,馬上就妹妹送過來了!」「媽媽,你剛剛這樣壓得很好!來,我給你這塊紗布繼續壓著。我們來幫妹妹….」
第二,就是要來解除她的內疚感!「這個年紀的小孩都是這樣啦!雖然時時刻刻都看著,也還是難免會跌跌撞撞啦!現在看起來,是皮外傷,不必太擔心,我們來幫她處理…」
要替媽媽解圍
小孩受傷了,媽媽肯定要遭受爸爸或爺爺奶奶的責備。你想想看,如果媽媽被責怪了,那她要怪誰?當然是怪醫療人員!
所以,醫師剛剛在肯定媽媽「做得很好」的話,一定也要當著其他家屬的面講。醫師替媽媽解圍,就是和她站在同一陣線,取得她的信任,那麼她也不需要把責任推給醫師。
所以,寫到這裡,你看出問題了嗎?
新聞:「醫生跟我說孩子哭鬧,要有男人壓住,無法立即處理,叫我先去吃飯。」
醫師沒有幫小孩縫合,還叫媽媽要回去找「男人」來壓住,這是要叫媽媽回去如何交待呢?這樣叫媽媽把小孩帶回去,她會想說,這不是叫她去「送死」嗎?她怎麼敢回去呢?
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媽媽打電話請家裡的男人來(或者醫師在電話中先向家裡的人說明清楚),醫師先幫媽媽解圍,然後再請男人幫忙抓小孩。
要家屬「將心比心」是沒用的
新聞:「我無法理解,什麼叫6點是妳的休息時間,我是掛急診」
是的,要請家屬體諒一下,說醫師還沒休息、醫師還沒吃飯、醫師是島上唯一的醫師全年無休、醫師很辛苦… 要家屬「將心比心」不是不行,只是很難!
我相信這位醫師沒這麼說。但是,一旁替醫師不捨的同事,可能有說了!
我個人建議,這些話,在現場不必說,因為這個時候,家屬最關心的是自己的親人,通常這個時候,常人比較難發揮「將心比心」的同理心。
一切都是為了病人好:情感上認同,才聽得下去
「媽媽你壓得很好,你看!現在止血了!我們先給妹妹打個預防破傷風的針,開個止痛藥給她吃,你先帶她去吃飯,等藥效出來,妹妹也比較平靜下來,我們再來幫她縫合,比較安全!」
「你看她現在這樣掙扎,針可能會刺到眼睛,很危險!小孩嚇壞了,需要平靜一下。而且,現在六點了,小孩肚子也餓了,餓了也比較會哭鬧啊~對不對?媽媽先讓她吃飽,我們再來幫她縫。」
新聞:「我無法理解,什麼叫6點是妳的休息時間,我是掛急診,還跟我說孩子哭鬧,要有男人壓住,無法立即處理,叫我先去吃飯。」
所以,情感上如果無法認同,家屬就會聽不下去!不僅僅聽不下去,還可能產生誤會,以為你就是「吃飯皇帝大」,所以才不幫她縫的。
告訴媽媽,吃飯是要讓止痛藥效出來、是要讓妹妹平靜下來,這樣縫合比較安全,這一切,都是為了病人好!絕對不是要讓醫師吃飯、也不是要讓醫師休息!媽媽比較能夠接受!(當然,病人去吃飯了,醫師自然也可以把握時間去吃飯)
別忘了,要在電話上,先幫媽媽跟家裡的人講一下,讓媽媽回去比較好交待!
新聞:「哪個孩子不哭鬧?這是你醫師的醫德嗎?還叫我隔天出島(傷口)縫得比較漂亮,別人生命都不是生命嗎?」
「隔天出島縫」的建議是對的!但是,建議的時機要對。
當媽媽在質疑醫師為什麼現在不能縫的時候,這個時候提出這個建議,就是會被解讀成「你就是不想幫我們縫,還要推我們出島縫!」
而且,媽媽光想到沒有縫合就帶子孩回去,就不知道會被家裡的人駡成怎樣了?她那裡還敢提說要「出島去縫」?況且,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簡單的提個「出島」,或許對這個家庭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呢?
但是,如果她的內疚、自責解除了,家裡的責備也有幫她解圍了,也對醫師產生信任了!
「現在已經止血了,我很樂意仔細的幫她縫合,但是,畢竟我不是學整形外科的,小孩還這麼小,又長這得這麼漂亮,如果要縫得更漂亮一些,爸爸媽媽不知道方不方便帶小朋友出島縫?」我想這個時候,這樣的建議,媽媽是比較聽得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