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機器手臂」藥師盼合理調劑量
藥師朋友們,還記得上一波:「藥師最想『冰的』的8件事」(bit.ly/1OTnzqh)嗎?在調查結果當中,「醫療非視不可」發現大部分竟都與制度有關!病入膏肓的醫療大環境,同在當中的藥師自是難以倖免!緊接著我們進行了另一波的問卷調查,邀請藥師們,一同來討論「制度這件鳥事」!此調查共有152人填寫。
調查結果如下:
★ 第一名:「合理調劑量」確實執行,我不要當機器手臂!(占75.8%)
藥師的「合理調劑量」就類似於護理人員的「護病比」,是評估照護品質及專業醫事人員負荷的一種指標。雖健保署訂有合理調劑量,但實際執行上呢?以醫學中心為例:雖訂定70張處方箋/天,但藥師一天處理4、500張處方根本見怪不怪!醫療院所為符合規定,將執行其他藥事專業,如臨床、行政等「非線上人力」的藥師,一同申報,早已是「不能說的秘密」!無怪乎許多藥師哀嚎被當作「機器手臂」、「發藥機器」。
有藥師悄悄告訴我們: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希望可以將線上相對機械性的調配工作借鏡美國,修法由「藥事技術員」(pharmacy technician)執行,讓藥師有更多心力及時間,提供更專業的藥事服務在病患身上。
★ 第二名:半調子雙軌制退散!實施單軌制,落實醫藥分業。(占75.2%)
醫藥分業」的精神是由醫師專司診斷、治療、處置及開立處方,藥師則基於藥學專業,審慎評估、確認處方是否重複用藥、具交互作用、嚴重副作用,再行調劑、發放藥品、給予病患用藥教育等藥事專業,使醫師、藥師的專業各自發揮,卻又相互合作,共同維護病患安全及權益,即「單軌制」。
健全、成熟的單軌制,應將處方釋出,使病患自由選擇調劑處所;然而我國因為制度上不足及利益上的盤根錯節,演變成「雙軌制」:處方多由醫師主導,藥師專業則相對受限。 醫師、藥師本應各自發揮專業,卻淪為「雇傭關係」。 但是單軌制若徹底落實,目前廣大的醫院、診所、門前藥局藥師該何去何從呢?又成為另一個問題…
★ 第三名:刀刀見骨太粗暴,請制定合理藥價(占63.1%)
每一年在健保署的「藥價調整」之後,無論是藥局或是醫院藥師,總是哀鴻遍野!大砍藥價的結果之一,就是醫院大換藥,對於藥師在調劑、適應、民眾的教育都必須花很多功夫;對於社區藥局衝擊更是巨大!許多藥品因頻繁換藥而成為「呆藥」,或是導致許多藥品的健保給付價,遠低於進貨價,藥局必須「賠錢」,自行吸收損失,或是被迫銷售保健品、甚至是非專業的農產品以求生存!
無法負擔損失的藥局甚至可能拒絕調劑,病患忙於奔波仍領不到藥,最後還是只能回到原醫療院所,間接使得醫藥分業的精神大打折扣。 此外,由於藥價調整使得部分外國廠藥品給付過低,無奈退出台灣市場,藥師因此也常成為病患抱怨的對象,但是「人客啊,人真的不是我殺的…」
票選結果難分軒輊 顯現制度上的不足
此次調查結果,我們發現所有選項的排名幾乎是難分軒輊,顯見在各方面制度上的不足,對藥師都有很大的影響;換句話說,也就是許多改善空間!藥師在對於大環境的改善是有志一同,也有藥師語重心長呼籲自我要求減少錯誤並提升自我能力,無非是為了讓專業更能獲得發揮、讓更多民眾獲得健康、信任及認同!雖然醫療大環境及制度如同烏雲罩頂,然而藥師們都還是堅守崗位,默默地期待撥雲見日的那一天…
更多【正常班】護理工作機會
更多【純日班】醫護生技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