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中醫師甘苦談
畢業後考完西醫執照 由於個人因素 成了西醫的逃兵 決定走中醫
且是到診所系統 沒到醫院
沒去醫院一方面是已過了apply時間 一方面是考慮C/P值的問題
(我並沒否定醫院受訓的價值)
第一年是待在所謂的針傷診所 傷科病人佔門診的八成以上
因為我對針傷科沒有太大的興趣 第二年我到一家純內科的診所
現在也快屆一年了
比較特別的是 第一家診所病人取向的關係
雖然當時我內科病人不多 但水藥開了不少
敢開水藥後 也會慢慢掌握開水藥的感覺 我覺得這方面的訓練還蠻重要的
以前學校上課 大部分老師都是照本宣科 偶爾講一些臨床經驗
鮮少會教水藥如何開 劑量如何 如何炮製才有效等等
而健保給付科中為主 開科中的方式和水藥其實差很大
舉例來說:開水藥比較能體會君臣佐使的感覺 用藥較精簡有條理
可按自己的想法一味一味藥組方
真如老師所言:用藥如用兵 有時藥方開起來會有動感
感覺方是活的
如果對一個症狀就開一個藥 雖然所有症狀都對應到了
但整個方是死的 療效當然也差
(其實我覺得開水藥是中醫的精髓所在)
科中方面 每位醫師的開法差異性很大 有些人謹守經方
有些人是複方做單方開 一次開四五個複方
科中劑量也是個問題 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用藥 guideline
但一有guideline似乎也失去中醫的用藥特色 這是兩難。。。
話說回來 病人也比較不會給新出來的醫師開自費水藥的機會
(但有些疾病真的需要水藥才推得動)
一旦開水藥的機會愈來愈少 最後就會變陌生了
另外 針傷診所也是訓練自己針灸的機會 針灸各家各派很多
學生時代同學們就常去外面拜師學
我是開始工作後才去上公會的針灸帶狀課程
我想現學現賣印象最深刻 也認同之前大大一開始先宗一家之言
不要學得太駁雜
熟悉後在慢慢加入別人的經驗或特殊針法
傷科方面 以前學校教得不多 自己興趣也不大 所以沒什麼心得
但現在針傷診所林立 這似乎是塊大餅
比較令人詬病的當然是推拿師的問題
推拿師的牌照問題是遲早要面對的 是否採復健科的復健師模式還未知
之前媒體報導推拿不經醫師之手 結果師傅推出問題
炒得很大 沒多久又沒消沒息
健保下的傷科診所有時正如之前一位學校老師所言 成了"健保按摩院"
民眾在醫療專業上屬弱勢 有時是至把推拿師傅當醫師
更有甚者 有的師傅越位執行醫療處置
我覺得這就有導正的必要了
當然不可否認的 也有不少很好 有真功夫推拿師
而有些疾病也確實可經由推拿處理得很好
所以我覺得中醫傷科的要有一定的地位
現在待的內科診所是以開科中為主(水藥反而少開了)
因為院長算當地有名氣的醫師
所以剛開始一部份是承接院長的病患 之後有部分會再回流回去
然後病人變少→穩定
病人少也有好處 可以詳細問診 看到一些別的醫師沒看到的盲點
而且可以好好跟病人衛教 甚至搏感情
我想醫師的用心 病患是可以感受到的
另外年輕醫師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病患的質疑
大眾對中醫師的既定印象是不應該太年輕的
(這不知是不是年輕醫師的原罪)
病人是很現實的 第一次吃藥症狀沒改善
也許就不會再給你機會了(名醫比較會被自己的名氣蒙蔽
難分清楚是藥效還是安慰劑 所以進步空間會變小)
因此看診時醫病關係很重要 有好的醫病關係
即使藥沒效 有些病人還是願意再給機會的
初診病患得好好把握 慢慢培養自己的病患群
但也不要給病人過高的期待 免得自己下不了台
我不知道西醫的young VS是不是也會遇到這些問題 希望各位大大不吝分享
轉載自:批踢踢
且是到診所系統 沒到醫院
沒去醫院一方面是已過了apply時間 一方面是考慮C/P值的問題
(我並沒否定醫院受訓的價值)
第一年是待在所謂的針傷診所 傷科病人佔門診的八成以上
因為我對針傷科沒有太大的興趣 第二年我到一家純內科的診所
現在也快屆一年了
比較特別的是 第一家診所病人取向的關係
雖然當時我內科病人不多 但水藥開了不少
敢開水藥後 也會慢慢掌握開水藥的感覺 我覺得這方面的訓練還蠻重要的
以前學校上課 大部分老師都是照本宣科 偶爾講一些臨床經驗
鮮少會教水藥如何開 劑量如何 如何炮製才有效等等
而健保給付科中為主 開科中的方式和水藥其實差很大
舉例來說:開水藥比較能體會君臣佐使的感覺 用藥較精簡有條理
可按自己的想法一味一味藥組方
真如老師所言:用藥如用兵 有時藥方開起來會有動感
感覺方是活的
如果對一個症狀就開一個藥 雖然所有症狀都對應到了
但整個方是死的 療效當然也差
(其實我覺得開水藥是中醫的精髓所在)
科中方面 每位醫師的開法差異性很大 有些人謹守經方
有些人是複方做單方開 一次開四五個複方
科中劑量也是個問題 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用藥 guideline
但一有guideline似乎也失去中醫的用藥特色 這是兩難。。。
話說回來 病人也比較不會給新出來的醫師開自費水藥的機會
(但有些疾病真的需要水藥才推得動)
一旦開水藥的機會愈來愈少 最後就會變陌生了
另外 針傷診所也是訓練自己針灸的機會 針灸各家各派很多
學生時代同學們就常去外面拜師學
我是開始工作後才去上公會的針灸帶狀課程
我想現學現賣印象最深刻 也認同之前大大一開始先宗一家之言
不要學得太駁雜
熟悉後在慢慢加入別人的經驗或特殊針法
傷科方面 以前學校教得不多 自己興趣也不大 所以沒什麼心得
但現在針傷診所林立 這似乎是塊大餅
比較令人詬病的當然是推拿師的問題
推拿師的牌照問題是遲早要面對的 是否採復健科的復健師模式還未知
之前媒體報導推拿不經醫師之手 結果師傅推出問題
炒得很大 沒多久又沒消沒息
健保下的傷科診所有時正如之前一位學校老師所言 成了"健保按摩院"
民眾在醫療專業上屬弱勢 有時是至把推拿師傅當醫師
更有甚者 有的師傅越位執行醫療處置
我覺得這就有導正的必要了
當然不可否認的 也有不少很好 有真功夫推拿師
而有些疾病也確實可經由推拿處理得很好
所以我覺得中醫傷科的要有一定的地位
現在待的內科診所是以開科中為主(水藥反而少開了)
因為院長算當地有名氣的醫師
所以剛開始一部份是承接院長的病患 之後有部分會再回流回去
然後病人變少→穩定
病人少也有好處 可以詳細問診 看到一些別的醫師沒看到的盲點
而且可以好好跟病人衛教 甚至搏感情
我想醫師的用心 病患是可以感受到的
另外年輕醫師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病患的質疑
大眾對中醫師的既定印象是不應該太年輕的
(這不知是不是年輕醫師的原罪)
病人是很現實的 第一次吃藥症狀沒改善
也許就不會再給你機會了(名醫比較會被自己的名氣蒙蔽
難分清楚是藥效還是安慰劑 所以進步空間會變小)
因此看診時醫病關係很重要 有好的醫病關係
即使藥沒效 有些病人還是願意再給機會的
初診病患得好好把握 慢慢培養自己的病患群
但也不要給病人過高的期待 免得自己下不了台
我不知道西醫的young VS是不是也會遇到這些問題 希望各位大大不吝分享
轉載自:批踢踢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