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醫療服務奉獻永不悔-蘇聰賢
人生總有許多選擇,如果能夠重新選擇
我還是會毫不遲疑選擇醫療服務奉獻這項工作
專訪/蘇聰賢醫師(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馬偕醫院醫務副院長)
撰文/羅珊
1951年1月8日,高雄縣林園鄉中芸村,一個小生命誕生了。
當時,這個位於海邊的小漁村,可說是被醫療人員遺忘的地方。沒有醫師,沒有護士,沒有任何的衛教人員。
婦女生產,是由沒有執照的產婆接生。敲鑼打鼓、燒熱水、拿稻草、粗紙墊在產婦躺的地方……,一切都是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幸運的婦女平安順利的生下孩子,但卻有相當多的婦女,因為難產死亡;而隔壁鄰居更連續生下二個腦性麻痺兒。
妊娠生產,這個上天賦予人類繁衍後代的恩澤,原本是家庭中極為快樂的事情,竟然需要經過這些折磨與試煉。眼看著一個個尚未接觸人間的小天使,只因為醫療資源的匱乏,不得不折返天上;對於滿心期待新生命到來的家庭,真是情何以堪。因此,成為一位婦產科醫師,也就成為蘇聰賢童年時的最大心願。
高雄中學畢業後,蘇聰賢考上了台北醫學院醫學系,自稱是「鄉下小孩」的蘇聰賢,渾然不知台北這大都會的五光十色,終日埋首在書堆中。在固定見習二年、實習一年後,以最佳實習醫師甄選進入馬偕病理科。
但是手巧,喜歡「玩刀」的蘇聰賢,終究還是選擇了婦產科。在經歷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婦產科主任到現在的醫務副院長,一晃眼已經32年。然而一顆熱切工作奉獻的心,始終不變。而踏入醫界時,所許下終生服務、照顧病患的誓言,歷歷彷彿昨日。
從事婦產科工作期間,蘇聰賢看到許多婦女在生產後發生尿失禁的問題。在當時,婦女漏尿是一件羞於啟齒的事情,許多鄉下地區,甚至認為婦女漏尿極為不祥。這些婦女在諱疾忌醫情況下,只能默默承受尿失禁帶給她們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及痛苦。
1985年院方注意到婦女泌尿科極具發展潛力,特別指派蘇聰賢發展婦女尿失禁次專科(婦女泌尿學科前身),於是他在1986年前往英國倫敦大學聖喬治醫學院,進修婦女泌尿科,隨後又到英國Bristol大學進修尿動力學。1987年回國,設立國內首創以研究婦女泌尿學為主的「尿動力研究室」,擔負起臨床服務及研究工作。
1996年蘇聰賢被任命為婦產科系主任,次年科系內分6個次專科完成,兼任婦女泌尿科主任。1998年整合國內對婦女泌尿學有興趣的醫師,創立「中華民國婦女泌尿暨骨盆鬆弛醫學會」(TUGA)並擔任創會會長。
有鑑於新成立的專科醫學會需要堅強的財務做後盾,同時也為了關心婦女朋友的健康,加強婦女尿失禁防治工作,蘇聰賢特別聯合有志醫師及企業界朋友在1998年創立「台灣婦女泌尿基金會」,並擔任董事長,為婦女泌尿衛教工作盡更多心力。
具有國際觀的蘇聰賢,一直認為台灣一定要走出去,與國際接軌。他在擔任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時,就積極參與國際事務。2002年起連續當了四屆亞太婦產科醫學會 (AOFOG)婦女泌尿委員會主席,同時也當了三屆國際婦女泌尿醫學會(IUGA)副理事長,並順利在2006年被推派為理事長;今年更被任命為國際婦產科醫學會(FIGO)常務理事,任期長達6年之久。
有感於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基石大業,2002年蘇聰賢接任馬偕護理專科學校校長一職,雖然要看門診、開刀,還要打理校務,忙的分身乏術,但蘇聰賢卻樂此不疲。白天實在是抽不出時間作研究,他就利用晚上11:00到凌晨1:00寫研究論文,今年還獲得國科會特殊優秀人才研究A等獎。而馬偕護專也在他的帶領下,由原先的護理單科增為七科,並且改名為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蘇聰賢笑著指出,自己這一大半輩子都為「馬偕」而打拚,不論是為醫為師,他都秉持著「誠、敬、愛、勤」四個字在做。只要看到病人痊癒,學生畢業在社會有成,就是他這輩子最開心的事。
---------------------------------------
蘇聰賢 醫師
專長:
婦科癌症、婦女尿失禁
學歷:
台北醫學院 醫學系
日本國立福井大學 醫學所醫學博士
現任: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校長/教授 (2002-迄今)
馬偕紀念醫院 醫務副院長 (2002-迄今)
國際婦女泌尿醫學會(IUGA) 執委會委員 (2002-迄今)
亞太婦產科醫學會(AOFOG) 婦女泌尿學委員會主席 (2002-迄今)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院士 (2004-迄今)
台灣婦女泌尿暨骨盆醫學會 理事長 (2006-迄今)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 理事 (2003-迄今)
國防醫學大學 婦產科 兼任教授 (2002-迄今)
經歷:
國際婦科泌尿醫學會(IUGA) 理事長 (2006-2008)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婦產科主任 (1996-2002)
台北馬偕醫院 尿動力研究室 負責人 (1985-2002)
台北醫學大學 兼任副教授 (198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