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你可以這麼做!對抗骨質疏鬆4大招
55歲的凌怡惠接到健檢報告,說她骨密度(BoneMassDensity,BMD)T-score小於負2.5,有骨質疏鬆,難過許久說不出話來。
凌怡惠的驚嚇不是沒有道理的,骨質疏鬆症跟骨折緊緊相連。骨折常發生於髖部(股骨)、脊椎及手腕部。髖部骨折是很嚴重的疾病,約有5~20%的髖部骨折的病人會在1年內死亡,存活的病人約50%可能不良於行,有些人更因此造成永久的行動不便。脊椎骨的骨折則會造成明顯的疼痛、畸形及長期的衰弱。
如同歐美國家,台灣目前骨鬆人口也很普遍,50歲以上的女性25%有骨質疏鬆症,60歲以上的人口中,16%有骨質疏鬆症,其中80%是女性。
怡惠其實不是一下子就變成骨質疏鬆患者的,責怪自己沒把健康當一回事。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醫學會的呼籲,當骨密度測得T當骨密度測得T值小於負1時,就要加強注意營養、補充鈣質、規律運動與曬太陽,做這些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但她總是疏懶,並沒有切實執行,卻不知道其實骨質是每年以1%的速度往下流失的,兩年後就被發現已到達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 T score負2.5以下了。
得了骨質疏鬆就像得了近視眼無法回復,以目前的醫學,骨質疏鬆只能預防,並沒有更有效的治療方式,只能如英國骨鬆權威坎尼斯(John.A.Kanis)所說,「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繼續流失」。
骨鬆患者的有效第一線治療包括預防跌倒、補充鈣與維他命D,以及適當用藥。【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康健雜誌第131期】
文章摘自《康健雜誌》第131期 / 文.李瑟 / 攝影.陳德信
網址: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5882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