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4158
置頂

台大李元麒團隊~創意治肺癌 挑戰醫療極限

台大李元麒團隊~創意治肺癌 挑戰醫療極限-焦點人物

  台灣的肺癌手術近年來有了令人振奮的重大突破。
  過去肺癌病人一旦產生多發性肺部病灶,就被視為末期病人,僅能施以化療,5年存活率預估小於10%。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元麒最新發現,這類病人若用胸腔鏡切除所有的腫瘤,而且病理檢查若無淋巴腺轉移,存活率將超過五成。這項改變多發性肺癌病患治療方針的報告,也對目前肺癌分期提出質疑,「是國際癌症醫學界矚目焦點之一,」台大醫學院院長、肺癌分子生物學權威楊泮池自豪地宣布。
  另一項新進展是提出更精確偵測肺部腫瘤轉移的方法。
  李元麒教授說,國內外都習慣使用縱膈腔鏡來判斷肺部的腫瘤是否轉移,但他累積了5年、近400例的病例發覺,改以胸腔鏡來偵測,準確率高達98%,遠高於縱膈腔鏡的80%。
  李元麒解釋,縱膈腔鏡有許多限制,包括看不到散布在肋膜及離原發性肺癌較近的淋巴轉移,導致切片時容易誤判,而胸腔鏡能突破以上的缺點。
  肺部感染也會影響判讀,易有偽陽性結果,台灣肺結核的病人較國外多,因此本土研究益顯重要。
  李元麒教授因為這些研究成果,去年榮獲「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

不斷創新 挑戰極限

  年近60歲、身高中等、偏瘦的李元麒,在略顯嚴肅的外表底下,有源源不絕的創新構想。
  李元麒認為,身為外科醫師,除了手靈巧、有天份、頭腦清楚、反應靈敏之外,「更重要是有創意,」李元麒以一貫沉穩口吻說明,創意不是憑空想像而得,而是花時間觀察病人,思考更好的方法治療病人,不斷向醫療的極限挑戰。
  李元麒升等教授的論文,就是令人驚艷的新發明。
  為避免食道破裂的病患因唾液流至傷口造成潰爛,傳統做法是直接把食道切斷做食道廔口,等傷口癒合再動一次手術把食道接合。李元麒研發新的引流技術,患者只要施以手術將上端食道做T型管的引流與下端食道結紮,避免唾液碰觸到傷口,等食道破口癒合後,再將T型管拔除,就免再受挨刀之苦,「這是完全創新的做法,」李元麒台大醫學系同班同學、現任台大醫院外科主任李伯皇印象深刻。
  他堅持走不一樣的路。許多外科醫師盲目投入基因研究,李元麒卻認為,一位臨床外科醫師要從臨床觀察中發覺問題,設計具前瞻性的研究,得到科學的證據解答,再深入探討與基因的關係,「如果一味做基因研究,卻不曉得目的,是本末倒置。」
  由於不斷顛覆傳統做法,改良技術,李元麒的研究成果備受肯定,去年獲得台大醫院傑出研究獎,是歷年來第一位獲獎的外科醫師。他的研究更屢屢登上全球知名醫學期刊,如《胸心血管外科雜誌》、《臨床癌症研究》、《美國呼吸及重症照護期刊》、《臨床移植雜誌》、《移植》、《胸腔》、《英國癌症雜誌》等。
  如此亮眼的成績,出發點只是簡單的信念:給病人最好的醫療,以病人權益為優先。

視病猶親的典範

  這一天,李元麒早上六點多就出門,七點半主持晨會、巡視加護病房後,還沒喘口氣就直奔台大8B病房巡房。進病房前,他先到護理站看影像與實驗室檢查結果,一邊看,腦中開始運轉病歷上密密麻麻的紀錄,並仔細聆聽總醫師及住院醫師的報告,掌握病人的最新狀況。
  跟別的醫生不太一樣,他非常重視先了解狀況才進病房。
  他幾乎每天巡兩次房,即使出國,也掛心病人的狀況。施明德的女兒施雪蕙,兩年前因罕見的肺淋巴管平滑肌瘤增生症而換肺,至今仍記得住院期間,李醫師就算人在國外,仍頻頻打電話關心她的病情。
  李元麒巡房的速度很快,因為他的記憶力好,問問題直指核心,許多住院醫師、總醫師都自嘆弗如,「他對病人的了解,可能比照顧病人的住院醫師還要徹底,」談到老師,胸腔外科總醫師陳克誠語帶敬意。
  李元麒對病人所做的,往往比一個醫生應該做的,多了一些。
  例如許多人負擔不起昂貴的肺臟移植手術費,李教授就積極奔走募款,還自己掏腰包,終於在1997年成立肺臟移植基金會,資助病患。「他是很貼心的醫生,」李元麒的助理游小姐記得好幾次,基金會邀請南部的病友北上開會,李醫師都會請她逐一打電話提醒病友穿暖一點,避免受涼;他知道病友間互相扶持的力量很重要,於是成立綠葉之友聯誼會,定期舉辦活動讓病友有機會交換移植心得。
  在病人眼中,李元麒是一位親切和善、沒有架子的醫生。他願意耐心聽病人的苦痛,時而拍拍病人的肩膀給予鼓勵、安撫,甚至和一些病人交情像老朋友,會一起爬山、閒談生活趣事。
  李元麒視病猶親的行醫風格深受父親影響。他的父親是一般外科醫師,在花蓮開業。從小,李元麒即在診所忙進忙出,幫忙洗紗布、清理手術器械、打掃,他記得父親總是穿著白汗衫看診,和病人互動像朋友,「感覺很親切,」讓沒錢支付醫藥費的人賒帳,其實從沒跟他們討過錢,「父親的醫德和風範,是我的典範,」他的眼神充滿敬意。

盡力到最後一刻

  治療病人,李醫師永遠是很積極,不放棄病人的。38歲的傅小姐,半年前在一家區域醫院動甲狀腺癌切除手術,因癌症侵犯到食道與氣管,醫生因而切掉她的食道及聲帶,不幸的是術後傷口因感染而嚴重潰爛,家屬緊急將患者轉往台大醫院。「在台大做引流時,膿是用噴的,」家屬形容。
  傅小姐的母親回憶,當時女兒狀況相當危急,李元麒堅持搶救到最後一刻。他也顧慮到家屬焦急的心情,動完手術立刻仔細解釋病情及手術狀況。
  手術很成功,傅小姐出院休養一陣子後,最近回到台大做食道重建的手術。躺在病床上的傅小姐,撐起嬴弱的身子,用助聲器一字一字慢慢地說:謝謝李醫師的不放棄。

再小的腫瘤也不放過

  開刀房裡,躺在手術檯上的病人正準備做肺部細小腫瘤的組織切片。李元麒全身手術衣包裹、帶口罩、手套,只露出眼鏡底下專注的眼睛。在強烈的手術燈下,拿著胸腔鏡在仔細尋找腫瘤,病人的肺部隨著心跳律動著,明顯看出有幾塊黑黑的碳粒沉積,「在這裡,白白的,很小,」李元麒隨即喊了聲「綠釘」,只見護士快手快腳地找尺寸適宜的自動縫合器,趕緊遞上,「喀嚓」一聲,切下約三分之一手掌大的肺葉組織,手法又快又準。
  切片取出,攤在一塊綠布上,從外表看起來毫無異樣,李元麒小心翼翼地觸摸,並將標本切開,「很小、很淡,不容易摸出來,但應該是肺癌沒錯,」護士立刻將檢體放入空罐,送往病理部做冷凍切片檢查。
  李元麒和病理部張逸良醫師共事達13年,兩人有絕佳的默契,「他幾點有刀、何時會送檢體過來,我大概都知道,」張逸良也會盡快分析,交出報告,她知道李醫師需要根據病理結果選擇手術方式,一定會想儘早知道結果。
  張醫師也透露,為了了解疾病的全貌,做更正確的治療,李教授十幾年來每個星期五下午都往病理部報到,學習看病理切片,「我沒看過這麼認真的外科醫師。」

肺臟移植高手

  在台灣,說起肺臟移植,就必須提到李元麒。他並非台灣最早進行肺臟移植的醫師,但卻是做最多例、成功率也最高的第一人。
  全台灣超過半數的肺臟移植是在台大醫院進行,12年來共進行50幾例。
  更創下許多「國內首例」,如首例雙肺移植、首例心肺同時移植、首例肺葉移植等。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堅持、有毅力及不氣餒的樂觀心態。
  台大醫院肺臟移植團隊在1991年成立,但其實從1980年,李元麒就已開始進行狗肺臟移植的動物實驗,勤奮練功。
  狗的來源是環保局的流浪犬中心,但流浪狗大多感染血絲蟲,因此失敗率很高。後來經過篩檢,挑選較健康的狗做實驗,才有進展,成功率逐步攀升。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康健雜誌第111期》


文章來源 / 康健雜誌111期 文.李怡嬅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