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人也帶心,內科 ICU 病房護理長硬著頭皮說:「收了就要想辦法!」
(圖/翻攝自八仙塵爆紀念單曲 回歸)
塵爆當晚,淡水神經外科加護病房收治三名燒傷 80% 以上的患者,爾後被徵召為集中照護單位之一,陸續收治高達十位大面積塵爆病人。李珍珍坦言,過去病房照護是以神經外科的病人為主,對於燒燙傷並不熟悉,更不清楚如何預備燒燙傷加護病房的環境。
「收了(病人),就要想辦法。」李珍珍說的直率而實際。
李珍珍陸續向台北燙傷中心及其他護理長請益、也請整形外科專科護理師盡量協助,包括如何整理加護病房環境、準備備用物資清單,更請感染科、麻醉科為護理師上課,提醒如何降低傷口感染機率、為病人做疼痛控制。
尤其初期換藥時,因為每個人的耐痛程度不一,就算止痛藥物已經照常規給了,病人依然痛到哀哀叫。麻醉科徐永偉醫師因而主動在換藥期間到病房支援,給予止痛藥物的調控建議,為護理團隊帶來很大的支持。
「當時光是線上的病人照護就已經忙翻了,後端物資、器械、設備等需求還不用開口,就有督導先幫忙想到、做預備。」李珍珍回憶那段時光雖然辛苦又忙亂,但對大力給予後援的護理督導陳思佳及副主任李美玉充滿感謝。
內科加護病房硬著頭皮 自願接受徵召
從醫院 Line 群組得知塵爆事件後,心臟血管加護病房護理長吳德玉原本覺得與內科病房應該無關,但打電話到病房關心狀況後得知收了兩位患者,但團隊還可以應付。星期一上午,護理部督導召集所有病房護理長,告知醫院收治大量塵爆病人的現況,佈達集中照護病人的院方要求。
儘管當時吳德玉對燒燙傷照護還沒有太多概念,當下即表示願意每次承接最多五位傷者,主因病房內空間都有完整區隔,易於感染控制,理應對塵爆病人的照護有幫助。孰料,這樣的決定卻引起單位內部分資深護理同仁的壓力。吳德玉只好一次次地內部溝通及調整班表,盡可能扛下大多的照護及預備工作,加上陳媺媺時常過來幫忙,給予病人照護的建議後,才順利接下這個大任務!
病房特地空下一床的空間,放置著塵爆病人需要的相關物資,當時吳德玉與病房書記田瓊華看著這些完全不熟悉的物品,一股「未知的壓力」湧上心頭。更別說每天都要執行的換藥,吳德玉回想一開始的情形,只有「手忙腳亂」可以形容,但田瓊華仍協助儘速補充足夠物資,並且按照消毒日期先後排列,肩負起後勤補充的重要角色。
(圖/翻攝自八仙塵爆紀念單曲 回歸)
實事求是的個性,讓吳德玉很快從挫敗中思索改進的方法,首要改善的就是換藥流程。吳德玉借來兩台大網車,把所有換藥時會使用到的紗布、生理食鹽水、敷料、中單等物資全部分類歸位,每換完一床病人就能迅速確認物資是否需要補給。
剛開始五個病人換藥用上三個半小時,已經是很快的速度,在吳德玉的回憶裡,卻依舊漫長而且難熬。後來她每天早上七點準時到病房,請馬偕護專學生協助換藥前置作業,包括準備臉盆、溫箱等,加上有兩位離職護理師前來協助,五位病人可以在二小時內完成所有換藥作業,她還發想應用手術室無菌床單,讓病人更舒服的舖床單方式、降低傷口感染、溝通改善自手術恢復室到加護病房動線等新方法,減少病人因手術轉送過程而過度曝露於外在環境。
心臟血管加護病房前後總共照顧八位塵爆病人,在病房護理同仁及所有醫療人員盡心盡力照顧下,未有病人發生任何部位的感染,也陸續順利轉出至一般病房。
面對全新領域 護理長帶人也帶心
醫院劃設塵爆病房專區的政策佈達後,台北 8C 病房的五間病室被徵召隔離,收治燒傷面積相對較低,以及從加護病房轉出的塵爆病人。護理長呂桂雲在馬偕服務近三十年,過去一直在整形外科相關病房工作,燒燙傷護理對她而言雖然不甚熟練,但仍是基本功,對於病房其他的護理師而言,塵爆傷患的照護卻陌生如教科書上的案例。
回顧那幾個月,呂桂雲認為最大的挑戰還是溝通協調,包括護理人員與家屬。起初發現,主治醫師們的換藥方式、細節及材料需求不一致,導致護理師因為達不到醫師要求或標準而遭受責罵,淚灑護理站。呂桂雲直接介入協調,發現資訊不對等造成「有溝沒有通」。
(圖/翻攝自八仙塵爆紀念單曲 回歸)
呂桂雲直接找上主治醫師,說明護理師還在熟悉燒傷照護的要領,請醫師多包涵,也儘量完整表達要求,以免漏失照顧上的細節;對護理師們則不斷耳提面命,提醒燒傷照護該注意的每一道步驟,每一次交班、每天換藥前,都不厭其煩地一一提醒。
偶爾出現被罵哭而不想繼續照顧塵爆病人的護理師,呂桂雲更得適時處理他們的情緒。「因為你有資歷、有能力,更有愛心,所以我才會安排你在這個位置上。」她用護理師的優點來說明自己的安排,也藉此給予鼓勵。
李珍珍則感性地說,塵爆事件中有很多壓力來源,「人」,卻是她最沒有壓力的部分,只要給清楚的指令跟方向,護理師就能完全配合整外團隊的需求,全賴團隊間信任感良好,學姐擔心學妹經驗不足,難以應變完全不同類型的病人照顧,主動擔起照顧責任;學妹也會趁著手上病人的照護空檔,支援學姐的需要。
塵爆事件讓團隊再次凝聚向心力,透過彼此提醒及分享照護經驗,看到不同領域的護理成就,也讓年輕護理師更加認同自己選擇的路。
《關於作者》馬偕紀念醫院 喊痛的求救聲,家屬慌張、恐懼的詢問,醫護人員此起彼落的呼叫、指揮聲...塵爆事件發生當下,整個急救現場活生生地成為人間修羅場,只是當急救結束,傷患逐一從鬼門關繞了一大圈回來,最後留給他們的是……?這是一個殷鑑不遠的教訓,馬偕醫院守護近200名燒傷患者的故事,發生在這個離死神並不遠的地獄,卻也是溫情處處展現的天堂。
《用愛修繕 一路陪伴:八仙塵爆事件之馬偕經驗》傳送門:時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