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1186
置頂

真的假的?血清抗體檢測,是解讀流行疾病的「關鍵密碼」?

真的假的?血清抗體檢測,是解讀流行疾病的「關鍵密碼」?-COVID-19

文字/柯皓翔  插畫/藍酪

為了解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社區中流行狀況,彰化縣衛生局與台大公衛學院今年6月開始,針對該縣確診者、接觸者、醫療院所員工、健康照護人員等4類高風險族群、共4,859名人員進行血清抗體檢驗。

研究結果於8月27日公布,除18名確診者檢出抗體陽性外,4,841名高風險族群的非確診者,僅4人陽性、且都出現了具保護性的中和抗體,陽性率只有萬分之8.3,代表該縣社區相當乾淨,台灣防疫政策也因此獲得科學認證。

雖然該研究爆出倫理審查委員會(IRB)審查及研究經費有瑕疪,引發爭議,但回到研究本身,血清抗體究竟是什麼?為何能成為解讀疾病流行狀況的密碼?抗體有多少種類?不同抗體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除了檢測外,它還有哪些可能應用的領域?

抗體檢測怎麼做?可以輔助防疫嗎?

人體剛感染病毒時,病毒量比較多、上呼吸道的病毒量大,因此容易透過「喉頭拭子」或「深喉唾液」採檢得到,目前COVID-19即是以此工具採檢、再以「PCR檢測」確認是否確診。此時期被檢測為陽性的個案,處於發病時期、也具有傳染力。

不過,人體內的免疫機制會一直和病毒作戰,一般在感染後7到15天,會出現抗體,抗體會「記住」這隻病毒,下回病毒再入侵就會啟動防禦機制。一般狀況下,人體不會被同一隻病毒重複感染,但COVID-19也出現極少數二度感染的病例

身體產生抗體時,通常體內病毒量已降低、跑到肺部等較深層的組織,甚至可能已經痊癒、沒有傳染力。抗體檢測不像PCR屬確診工具,必須透過抽血檢測,但可觀察不同類型抗體的濃度,以輔助疫調,了解疾病傳播鏈和時序。

COVID-19爆發初期,為了釐清第一例病故的白牌車司機(案19)感染源,指揮中心就曾針對3位乘客進行抗體檢測,希望能協助釐清可能感染源,不過此案仍無明確結論。此外,磐石案爆發後,也找到8例PCR陰性、但抗體檢測為陽性的「極可能病例」,指揮中心也依此判斷艦上共發生過4波感染

為何能憑抗體了解感染狀況?

抗體究竟是什麼,又是怎麼產生的呢?當病原體進入人體後會,人體的免疫反應就會啟動,其中,免疫細胞「B細胞」會分泌各式各樣的抗體,來與病毒抗原表面上的蛋白質結合,阻斷病毒複製。

「B細胞」分泌的抗體繁多,其中「IgM」這類抗體會在感染病毒後的2週內出現,代表「近期感染」或「正在感染」;至於「IgG」這類抗體則約在2週後出現,並可存在達數月之久,因此可以作為「曾經感染」的證明。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