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發現洗手防病菌的醫師,當年竟因此冒犯同業?
文字/孔德廉、設計/吳政達、插畫/一百隻熊
在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國內外衛生單位和專業醫師頻頻宣導,一定要重視手部清潔、勤洗手,降低感染率,保護自己。
也許你發現了,3 月 20 日,Google 首頁以一名醫師示範洗手標準步驟的動畫,除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之下,響應「勤洗手」的公衛宣導外,同時也是向 173 年前發現洗手防病菌的匈牙利婦科醫師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致敬。當年,塞麥爾維斯因倡導洗手觀念得罪有關當局,最終在精神病院裡度過餘生,直到 20 世紀後期才獲得平反,而這個重要的發現,在 COVID-19 肆虐的今日,再度獲得驗證。
「洗手清潔」觀念最早怎麼來的?
洗手與清潔這個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猶太人。那時的猶太人有許多不成文的規定,包含睡醒要洗手、飯前要洗手、宗教儀式前要洗手等。但一直到 12 世紀,身兼猶太拉比與醫師的邁蒙尼德(Moses ben-Maimon)在撰寫猶太法典《密西那評述》(Mishneh Torah)時,才特別立出一個章節談清潔的重要性,並強調「洗手」是在診治病人時不可或缺的工作。
在書中,邁蒙尼德寫道:
「從騎乘的動物身上下來後,我會洗手,再去看病人。」
「永遠不要忘了,在接觸病人後,一定要洗手。」
儘管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讓不少猶太人得以逃脫 14 世紀黑死病的魔爪,可是在複雜的民族情緒牽動下,猶太人反而被視為疾病的來源。「猶太人向井裡投毒」等的說法不斷在坊間流竄,導致重視清潔的猶太人遭到迫害與屠殺。當年邁蒙尼德提倡洗手與清潔的論述,也沒有獲得太多重視。
醫師洗手緣起:助產士與醫師接生死亡率差異之謎
直到 19 世紀,醫師還是鮮少洗手或是清潔醫療用具,導致去醫院就診的病人致死率居高不下,醫院甚至被稱為「死亡之屋」。
其中,婦產科醫師替婦女接生的死亡率更是極高,主要導因於 18 世紀時產鉗的發明與使用。這項醫療器械可有效協助胎兒在產婦的產道內旋轉,讓分娩過程較順利。但侵入性的產鉗使用,間接促成當時多半在家中由助產士、接生婆接生,逐漸改變為在醫院由醫師接生,並因此造成院內群聚交互感染,增加了「產褥熱」(指產婦在生產過程中或產後發生感染,導致發炎、發燒或敗血症,甚至死亡的疾病)的發生,一度讓產褥熱成為和產後大出血、流產併發症、妊娠高血壓疾病並列的產婦四大死因。
這樣的狀況,直到匈牙利婦科醫師塞麥爾維斯提出消毒做法後才有了改變。他發現,他待的維也納醫院裡,不同產房接生的死亡率有十分顯著的不同,由男性醫師接生的產房死亡率特別高,數值高達 10%;另一產房由女性助產士接生的死亡率則僅有 3%。
幾經觀察,塞麥爾維斯發現原因就和男性醫師上午接觸屍體有關。在 19 世紀的維也納,許多婦產科醫師早上要負責替屍體解剖,下午則上產台接生,過程中並沒有洗手或是替工具進行完整的清潔,這使得許多產婦因此感染產褥熱去世。
因此在 1847 年,成為維也納總醫院婦產科住院總醫師的塞麥爾維斯,在院內提倡醫護同仁在探視病人之前都必須仔細把手洗乾淨,同時進行消毒。這大幅減低產婦的死亡率,來到 3% 以下的水準,許多產婦因此走出死亡的威脅。
重要發現不被認可,在精神病院渡餘生
針對這個發現,塞麥爾維斯首先通報給維也納的醫學會,但卻未獲得認可,甚至導致他與同事和上級之間的衝突。隨後,塞麥爾維斯只得回到老家布達佩斯執業,並繼續將他的發現以匈牙利文寫作,更發表了著作《產褥熱的死因及其防治》(Etiology, Concept and Prophylaxis of Childbed Fever),只是這些努力在當時並沒有獲得認可。1861 年,他因「行為古怪」而被送至精神病院,院內慘遭衛兵毒打,不幸於 4 年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