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手麻是警訊!夏天水喝太少小心大熱天腦中風
(示意圖,翻攝自Dr Ali Gok)
你知道嗎?其實夏天中風人數不比冬天少!
一名 7 旬曾姓婦人日前感到頭暈,且有血壓過低及手腳發麻的情況發生,家人察覺不對勁,趕緊將她送往醫院檢查,結果竟是缺血性腦中風。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嶸洲研判是天氣炎熱,曾姓婦人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血液變得濃稠,形成腦部血液灌流不足進而造成缺血性腦中風。
住在彰化的曾姓婦人在 5 月時到朋友家作客,突然感到頭暈不適,看到友人家中有台血壓計就心想量量看血壓是否正常,結果測了好幾次都呈現血壓過低,曾姓婦人覺得奇怪,回家後也將這件事告訴家人。
曾姓婦人的女兒曾小姐說,當時知道母親血壓偏低時心裡有些不踏實,因為3天前母親就曾向她表示左邊手腳出現發麻的情形,於是決定將母親送到醫院檢查,求個心安。
神經內科醫師林嶸洲說,曾姓婦人表示最近食慾不振、頭暈及左半身肢體發麻,於是請她將雙手平舉,發現左手高度明顯低於右手,對話時也有發音困難的跡象,懷疑是中風前的徵兆,隨即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沒有出血現象後,再用核磁共振找到右腦有些微白影,代表血液灌流不足甚至有流動停滯的現象。
林嶸洲接著說,研判是天氣轉熱,使曾姓婦人食慾不振,進食量驟減,加上飲水不足,體內水分又在高溫下揮發迅速,血液變濃稠且流動緩慢,造成血壓降低形成腦部血液灌流不足,進而引發腦中風;所幸及早用藥控制,沒有留下太嚴重的後遺症,現在只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搭配復健及正常作息即可。
曾小姐如釋重負地說,幸好發現得早,只要按時吃藥、平常飲食清淡加上多運動,就能降低二次中風的風險。靠著復健和居家服務,現在母親已經能獨立行走了,雖不能和中風前相比,不過沒有釀成更嚴重的後果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統計結果也顯示 60 歲至 79 歲是中風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國民健康署也呼籲民眾牢記FAST(快、快、快)口訣,以辨識中風初期的症狀,F就是FACE,觀察臉部表情是否對稱;A是指ARM,將雙手平舉,確認是否有一隻手發麻撐起;S是SPEECH,觀察患者能否發音清楚且完整;T則是TIME,記下發病時間並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