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不是不想生,是不敢生!想破解台灣職場的「媽媽天花板」有多難?
台灣少子化問題持續惡化,2024年新生兒人數僅約 13.4 萬,預估2025年恐跌破 12 萬,創下史上新低紀錄。少子化帶來的不只是教育資源收縮、人口老化,未來更可能引發嚴重缺工與經濟衰退危機。當生育率數字「回不去」,職場女性也面臨「想生卻不敢生」、「生了卻回不去」的殘酷現實。
在不少企業仍對「媽媽員工」存有隱形歧視、不友善態度下,許多女性被迫在家庭與職涯間艱難抉擇。這不僅是個人生涯困境,更是台灣整體勞動市場與社會結構亟待解決的深層問題。女性如何突破不友善職場的天花板?
▲不少企業仍對「媽媽員工」存有隱形歧視、不友善態度下,許多女性被迫在家庭與職涯間艱難抉擇 (Photo by FREEPIK)
一、面試時遭婚育盤問,怎麼應對?
常見情況:
- 「你打算什麼時候生小孩?」
- 「結婚了?那應該很快會請假帶小孩吧?」
- 這些問題雖已違法,卻仍時常出現在面試中
自我保護建議:
- 當場可禮貌拒答:「這部分屬於個人隱私,我更希望分享我在職場上的能力與經驗。」
- 事後可向勞動部檢舉:面試歧視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民眾可檢附事證(如錄音)向地方政府勞工局申訴。
二、在職場遇到升遷不公或性騷擾,該怎麼辦?
常見情況:
- 同樣表現卻無升遷機會
- 有懷孕或育兒背景被排除升遷
- 遭遇語言或肢體性騷擾卻不敢說
應對建議:
- 蒐集事證:將信件、訊息、考績紀錄、目擊者等資料保存。
- 主動提出申訴:向公司人資或性平會舉報,若無反應可向外部機構如勞工局、性騷擾防治中心尋求協助。
- 向職涯諮詢師諮詢:可預約非營利組織(如婦女新知基金會、勵馨基金會)提供的免費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
三、懷孕後遭邊緣化?這樣保護自己
常見情況:
- 被調離重要工作
- 被暗示「懷孕是累贅」
- 請產檢假、產假遭冷言冷語
應對建議:
- 清楚紀錄每次會議、交辦事項與變動通知,作為未來保障工作權益的依據。
- 使用法定權利,勇敢請假:產假、產檢假、陪產假皆為法定權益,任何刁難皆可提報勞工主管機關。
- 與主管溝通彈性方案,例如遠距、部分工時等,展現配合意願但不妥協基本權益。
四、產後想重返職場卻被忽視?可以這樣做
常見情況:
- 無法找到配合托育時間的工作
- 被質疑「離職太久,能力退化」
- 缺乏母嬰友善設施
行動建議:
- 可申請政府補助的職業訓練與重返職場方案:如「婦女再就業計畫」、「照顧空窗職能強化課程」。
- 選擇友善企業:多家企業經由「家庭與工作平衡獎」、「性別平等企業」評選,優先考慮設有托育補助、哺乳室、遠距制度的公司。
- 可透過1111人力銀行查詢彈性工時/遠距職缺。
少子化的解方,不只是「鼓勵生」而是「能安心生、安心工作」。當女性在每個職涯階段都不斷面臨壓力與歧視,怎麼可能敢生、願意生?唯有從制度與企業文化共同改變,打造性別友善的職場環境,才能真正讓生育不再是風險,而是可以與職涯並存的選擇。
基層職位最先被AI取代?連續7小時不中斷的AI,HR該如何重設人力規劃?
記者林育如/台北報導,原文〈【職場二三事】生子=職涯終結?女性突圍不友善職場靠「四大攻防」〉,本文由 科技島 授權轉載
訂閱電子報,重要HR資訊不漏看:https://bit.ly/3bHUU5c
精選HR職缺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