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650
置頂

霸凌「偏差行為」恐潛在危機 應及早心理治療

記者蔣冰清/台北報導
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近來受到各界的重視與討論,長期投入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與行為發展的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提醒,霸凌學生的偏差行為或不正確的行事作為,常常是潛在的「過動兒合併情緒障礙及偏差行為」之反射,家長及老師應特別留意,必要時應及早進行心理輔導或治療。
臧汝芬表示,當一個孩子去霸凌其他同儕、有性別認同障礙、行為偏差甚至藥物濫用時,除了要考慮是否是孩子的「惡意」行為之外,更要聯想到孩子是否有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的偏差行為傾向。
現讀高一的小花(化名),求學期間抽菸、喝酒,打手洞、奇特的濃妝艷抹,以及與同學互動不佳,一度讓老師不知所措而要求家長帶回。
國小三年級時,小花經鑑定為過動兒,但因為父母憂心吃藥會帶來副作用,因此小花並沒有及早接受「過動兒」的專業治療計畫。陳先生說,「過動兒」三個字就像是一個標籤,小花過去就是無法接受這個「符號」,而一度拒抗接受治療,但後來因為小花在校行為已脫序得太嚴重,才會再次鼓起勇氣帶著小花來到醫院。
現在小花與家長已能接受醫師的建議,每天早上固定吃長效型(12小時)過動兒用藥,到了傍晚則因為有晚自息及課業壓力,會再服用短效型(4小時)用藥,目前小花的情況漸漸穩定。
陳先生表示,現在他們全家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觀念,「注意力不集中就跟高血壓一樣,絕對不是什麼可恥的疾病,只要接受正規的醫療,一定可以獲得控制與改善。」
以小花的例子來看,雖然在校園中的特立獨行讓老師頭痛,也因在校表現十分霸氣而導致同儕互動不佳,但在接受正規的過動兒治療後,目前已漸趨好轉,與同學之間也能相互認同。
臧汝芬醫師表示,過動的孩子通常會因情緒障礙導致人格發展異常,出現偏差行為的比例也相對增加,家長與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指的就是這類的孩子。
一般而言,過動兒的用藥治療一般會持續到18歲,過了18歲以後,通常就可以藉著自我要求讓行為達到合理的表現。
臧汝芬提醒,過動兒可能因先天或後天造成許多後遺症,就先天基因的情況來說,在兒童期就應該及介入早期治療,千萬不要延誤黃金治療時機;後天大環境部份,則更需要家長、老師等社會各界的早期發現與關心。
臧汝芬表示,美國的調查研究就發現,校園內約有1/10的學生有嚴重情緒障礙,需透過專科治療介入,而有約1/5的學生有接受心理輔導的必要;反觀國內,過動兒的盛行率達到5%,若以一個班級40個學生來看,就有2位可能有此問題,故務必請家長及老師提高警覺。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