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合理評價 克服社交畏懼症
春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親朋好友相聚,共度開心的假期,但有些人卻想盡辦法,逃避任何可能的社交場合。
或許我們都有這種經驗。被老師點名上台唸課文,竟結結巴巴的,引來同學的訕笑聲,自己感到很糗,但這殘留在記憶間隙的小汙點,若讓你開始逃避任何可能的社交場合,並影響社交或職業功能時,社交畏懼症可能找上你了。
社交畏懼症患者害怕的不是人,而是人們對自己的「評價」,心態患得患失,懷疑全世界都在等自己出醜。
有一位年輕代課老師,因自信不足,試教時,他把注意力放到評審身上,而非自己準備的教材,以致表現得荒腔走板,教師甄試連年失利。「他們一定認為我表現很糟!」其實是案主對自己的評價糟,也因負面預期,讓他表現得更糟。
接下來,我們從兩方面著手介入,一方面讓他逐步適應試教的場合,一方面對他的自我評價進行調整。以治療形式而言,便是漸進式暴露法加上認知重建。
經由練習,讓這名老師逐漸適應與焦慮共存的感覺,且累積成就感。事實上這些場合也並未如他想得如此令人畏懼。另方面,同步進行認知重建,把案主應該有的合理評價還給他自己。經過1年18次的療程後,他在今年順利通過教師甄選。
社交畏懼症不難處理,只要願意逐步嘗試暴露,耐心修正對他人的錯誤預期,以及對自己的負向評價,你眼中的世界會變得更友善。
在這一年的治療過程中,心理師細心傾聽我準備考試時遇到的挫折以及工作苦水,有時會因為自己情緒激動,無法看清楚問題癥結,甚至無法講完一個完整的句子,但心理師總會運用我能夠理解的隱喻、圖像、精練的用字點出我現在的處境。
透過不斷地澄清,使我的情緒獲得抒解,學習如何將情緒維持在一定幅度波動的方法,讓我從對他人過度放大的解讀,漸漸轉移到如何合理看到自己目前的狀態。
很感謝自己能在這樣年輕的過程中有這樣的經歷,我雖然重重跌倒過,但這樣才能深刻享受到站起來的快樂,並且擁有了這一年來每次對話的智慧果實。(患者的治療分享)(文/臺北醫學大學‧雙和醫院精神科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第155&1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