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918
置頂

美國搭上救護車、動心臟手術經驗談:醫護專業,不能只靠前線人員的付出與愛心

美國搭上救護車、動心臟手術經驗談:醫護專業,不能只靠前線人員的付出與愛心-全民健保
 

文/蔡慧盈 - 雙城紀事

前陣子和大家分享了悲喜交織的美國醫療經驗,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在美國搭上救護車、以及手術的經驗,畢竟這還真要夠倒霉,才有機會體驗。


約莫 12 年前,第一次發現我有心室頻脈的症狀。當時正值大學時期放寒假回台北的家,在零經驗不知天高地厚的情況下,拖了好幾個小時才電話告知唸醫學系的前男友,聽他建議立刻自行就醫。當晚的急診室只有一位年輕實習醫師,弄不清我的狀況,又拖了一整晚,到了隔天一早才轉診到有專科醫師的分院。當時醫師一見我就很生氣地說這種情形是分秒必爭的,幸好我當時年輕,靠自己的心臟硬是撐了一天,當時醫師速戰速決正確用藥,幸運地回復正常,也因此免除我可能心跳停止被電擊的命運。


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生死交關,我體會到生命中一連串機運,就算大體上是倒霉的運勢中,仍應該感激自己有許多的好運:若是當時的男友是他人、或非醫學專業,我可能會更延誤就醫,若非被有經驗的專科醫師看到,立即應變,也許我也不會有後來的人生;又如果我的特殊症狀不剛好有藥物可以有效控制,那我也不知會多麼更加如履薄冰地活著。從那之後我就一直藥不離身至今,之後也被救了幾次。


來美國多年後狀況維持很好沒有復發,日久淡忘了當初的恐懼感,也就日漸鬆懈。確定長期以紐約為據點之後,終於決定找一位固定的家庭醫師還有心臟專科醫師。換過多個保險公司和醫生之後,我終於找到令人滿意的醫療。彷彿是冥冥中有聲音告訴我該要做好準備一般,今年 4 月我在佛蒙特駐村的時候就「中獎」了。


不幸中的大幸,遇上專業快速的急救救護車

那天早晨我剛到工作室放下咖啡,無法忘記的恐怖心跳就發生了。早有經驗的我立刻吞下隨身藥物,呼叫隔壁的藝術家幫忙。如有神助般,他湊巧受過急救訓練,非常熟練地聯絡所有可幫忙的人,救護車在還不到我喝一杯水的時間就到了。門口停的是前所未見的龐大救護車,裡面設備完善,隨行的救護人員對我的狀況也有粗淺認識,他一邊安撫鼓勵我,一邊不浪費時間地把我接上該接的機器,準備好靜脈注射。我則只是告訴自己深呼吸不要緊張。有驚無險地,在進急診後約半小時我恢復了正常。陪我到醫院的加拿大藝術家 IS 一見我好了,話還沒說先飆淚,因為前一晚她跟另個日本藝術家幫忙我懸掛巨大的裝置時曾開玩笑地說:「慧,妳這個作品會害死妳。」沒料到玩笑差點成真。


我們倆情緒恢復後,開始與研究醫院的急診室人員閒聊,這間鄉下的醫院設備很新,人員非常親切,我只有給他們保險與醫師名字,醫院就主動聯繫我紐約的醫師,還把報告等等直接傳真過去,(有看過我前一篇紐約醫療記的讀者應該可以想像我的慶幸)。


從 IS 那邊聽說加拿大有免費的醫療保險,但設備老舊,掛號要排很久,有時還沒看到醫生病都自己好了。還說他們有一個玩笑是說:排手術排到天荒地老,自己唸醫科畢業幫自己開比較快。據說有錢的加拿大人會放棄免費醫療,自費到美國做手術,花錢買好的醫療。這似乎和台灣的健保有相似之處,聽家人朋友說,好的醫療材料或是效果好的新藥物健保也不給付,必須自費、幾乎只有有有錢的病患能夠負擔。不同醫療保險制度之優劣該如何取得平衡?免費可讓全民受惠,但似乎品質無法提高,自費又昂貴到令人嘖舌。我個人淺見是提高全民健保的保費,讓給付的品質也能提高。畢竟一分錢一分貨,想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這種心態只會讓醫病雙方都受罪。


美國手術初體驗:「溫暖」的手術台

總之,經過這次的驚險,考慮手術風險而遲遲未行動的我終於下決心要根治。經專科醫師的信心推薦,我在 7 月底做了電燒手術。雖然知道在美國動手術必定所費不貲,但基於醫師有 30 年零失誤的經歷,及該團隊每月手術近百人,還是咬牙砸錢做了。


美國的保險大致如下:不同金額的保費有不同的給付方式,費用又會依保險公司合作的機構與方式有所不同。最便宜的保費看診必須要掛一般醫科,經過轉介才能掛專科醫師;高一點的保費可以不用轉介直接掛專科醫師,專科醫師的掛號費也較一般醫科的高。保費多寡會影響一年最高自付額,通常保費越高,最高自付額越低。最高自付額是保障一年內所有總自費最高額度,超過的部分保險公司會全額支出。雖然還沒收到帳單,我很確定這次手術肯定超過最高自費額。也就是說,付完這大筆帳,接下來一年內有什麼大小毛病最好盡量看醫生,因為已經不用再付部分負擔。


手術當天中午報到,先抽血收集所有數據,約下午四點半開始進行。我是自己開門走進去的,迎面而來是個笑容滿面的醫護人員,醫師不在,醫護人員麻醉師等共六人。手術室基本色調是白、淺藍、銀色,中央有個超大平面螢幕,加上數個較小螢幕,以及各式機械,彷彿進入科幻電影的實驗室。從小到大不知看過多少「冰冷的手術台」這種字眼,所以當發現這溫暖的手術台時不由得心生感激!大概是為了保持病患體溫,還有清潔方便,手術檯上鋪滿柔軟充著熱氣的免洗氣墊,躺下的瞬間就讓人放鬆了許多,醫療團隊熟稔地開始準備,一邊還輕鬆地談笑,麻醉師跟我再三確認流程之後我就漸漸失去意識了。醒來以後已是晚上八點,醫師拍拍我的肩膀說一切順利,我在醫院過夜觀察後回家。NYU 病房和鄉下的急診室都免費提供病患食物,出院前還給了一套盥洗用具讓我不必狼狽出門。


醫護專業,不能光靠人員的付出與愛心

我還是要再三強調,一分錢一分貨是醫療照護的不滅真理。當初在台灣進過兩次急診,第一次算我命大就不提了(希望那位實習醫生事後有用功讀書),後來的一次我到急診室時已經事先服藥回復正常,醫院只有幫我量量血壓就放我回去了,沒有留下任何紀錄。我覺得雖然台灣的醫護人員都很親切,但專業訓練上明顯較美國不足。美國救護車的隨行醫護人員到了急診室以後,還和醫生討論我的情況,補充了許多他不足的知識才離開,我相信下一次有相同病患的時候,他能更精確知道該如何應變。而台灣的救護車人員也很關切焦急,但是真的搞不清楚我的狀況。還有 24 小時心電圖的檢查,在台灣只有背著機器一天,美國我還需要寫日誌,記錄下活動內容以及身體狀況。另外在美國住院的時候,醫護人員幫我消毒馬桶後才讓我用,但在台灣的醫院我上過到處是血的廁所。還有也遇過兩光的台灣心臟科老醫師告訴我:我的症狀不用管它,自己會好。怪不得名醫工作量爆點,大家排隊幾個月也要求診。


目前我一邊慢慢恢復,一邊等著帳單寄來。希望大家都能有健康的身體,充實的大腦。感謝醫護人員的照顧,還有希望全世界的健保明天會更好,不用免費、不要太貴,剛好就好。

 


※本文經《換日線》授權轉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來源:職涯論壇

《關聯閱讀》
→ 加拿大媽媽看診經驗談:住在台灣的你,真的要珍惜醫療資源
→ 大醫生挺小醫生,英國醫護罷工上街頭──同樣被制度剝削的台灣醫護們呢?

《作品推薦》
親身體驗天堂與地獄──美國紐約就醫記 
我的「ㄈㄈ尺」家族,一場簡單的婚禮

 

《關於作者》蔡慧盈/雙城紀事

出生在台北的七年級生,小時候的志願是當藝術家。
大學在南台灣的熱浪裡打滾,做過一年高中美術實習老師,在舊金山念藝術碩士,再滾三年,之後轉戰紐約工作至今六年。目前是不到一歲的新鮮美國人。
喜歡動手做、看表演、閱讀。教過書、寫過歌詞、做過藝廊助理、櫥窗設計、遊戲設計;玩過劇團,和參與各種成功/失敗的新奇活動;也當過幾次駐村藝術家。
一直堅持在創作的路上起伏,現居布魯克林耕耘藝術,寫寫專欄分享生活體驗。
創作網頁:HUI YING TSAI 蔡慧盈、Instagram:huiytsai
另在 Ppaper 雜誌有 CREATIVE APPRECIATION 單元每月固定專欄。


美國搭上救護車、動心臟手術經驗談:醫護專業,不能只靠前線人員的付出與愛心-全民健保

美國搭上救護車、動心臟手術經驗談:醫護專業,不能只靠前線人員的付出與愛心-全民健保 護理師職缺         美國搭上救護車、動心臟手術經驗談:醫護專業,不能只靠前線人員的付出與愛心-全民健保 醫師職缺 

美國搭上救護車、動心臟手術經驗談:醫護專業,不能只靠前線人員的付出與愛心-全民健保 藥師職缺             美國搭上救護車、動心臟手術經驗談:醫護專業,不能只靠前線人員的付出與愛心-全民健保 醫藥行政

美國搭上救護車、動心臟手術經驗談:醫護專業,不能只靠前線人員的付出與愛心-全民健保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