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醫師溫情不再 病人要學著當好病人
家屬拿起手機對醫護錄音錄影,小護士在臉書PO出家屬惡形惡狀....這些行為發生在塵爆事件後,引發鄉民正義或酸民非議,使醫病關係越來越緊張,真的有必要這樣嗎? 許多人說:小時候才不會發生這種事;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卻打臉,以前雖然很有人情味,病人很尊敬醫師,醫師待人也很客氣,可是照樣會有醫療糾紛,「病家跑到醫院前抬棺材、灑冥紙」,如今這場景愈來愈少見到,時代不一樣了。
「那個是小鎮醫師的年代」楊志良說,現在醫病的緊張對峙,有一部分原因是全民健保開辦後,大家看病就醫方便,醫院經營講究效率,醫師要做的事情很多,沖淡了小鎮醫師式的溫馨,還有一部分是雙方資訊不對等,一般人的醫療知識跟專業人員不能比;當然,民眾也要負一部分責任。
一部分的病患到醫師那兒是金口不開,非要醫師一眼就看穿他生什麼病;也有人正好相反,會先上網下載一堆資料,像是得癌症要用特定的標靶藥,塵爆燒傷時執意要用昂貴的敷料。 真正好的病人就是要帶著病歷、CT和MRI的光碟資料,還有服用的藥物,到了診間告訴醫師「我過去做了什麼事,得了什麼病,吃了什麼藥,都要講清楚」,楊志良說,他帶媽媽去看病,這些都會準備得好好,跟醫師講一遍,醫師再問我媽一遍看對不對。
楊志良強調,跟醫師報告的應該是自己的狀況,而不是要求或指揮醫師這麼做、那麼做才對。可是,不管是健保署還是醫院醫師,前者顧著讓醫院提供醫療服務,後者忙著營運管理或臨床診療,其實都沒有去教導「病人怎麼去當一個好病人」,如果他再當衛生署長,他一定要做好這件事。
「你去餐廳,對端盤子的人都要說聲謝謝,何況是對管理你健康、生命的醫師呢?」楊志良說,他相信,醫護發揮救人天職,大家還是很感謝的,否則逢年過節,怎麼還有那麼多醫療人員收到水果、卡片?
文 / 陳振宇
【醫護心聲 誰人知?系列報導】
貳-護理荒真相?「護理人員心聲大調查」
更多【正常班】護理工作機會
更多【純日班】醫護生技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