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就能測出失智症?磁量生技攜手三總開發新技術有望突破早期診斷瓶頸
記者/劉閔
擁有「免疫磁減量檢測」(IMR)之核心技術與應用的磁量生技日前宣布,將與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楊富吉醫師團隊合作,共同進行「主觀認知衰退」(SCD)臨床試驗,驗證免疫磁減量檢測可透過量測血液中的類澱粉蛋白濃度來客觀診斷 SCD 患者,可以即早察覺患者認知退化的程度以及是否併發失智症。而這項研究也於 5 月 17 日發表在《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學術期刊上。
▲日前磁量生技與三總神經內科團隊合作,證實血中的乙型類澱粉蛋白濃度可診斷極早期認知功能退化 (Image by rawpixel.com on Freepik)
追蹤受測者達 1.7 年
據了解,這項臨床試驗共有 52 位受試者參與,而其中有 38 名為 SCD 患者、14 名健康者作為對照組,且患者均進行免疫磁減量技術量測血液中的乙型類澱粉樣蛋白42(β-amyloid peptide 42, Aβ42)、Aβ40、t-tau 蛋白、p-tau 蛋白以及 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等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同時,每位受試者亦進行神經心理功能檢測,包含簡易智能檢查、蒙特利爾認知評估等。研究團隊平均追蹤了其中 29 名 SCD 患者達 1.7 年以及追蹤 10 名健康者達 1.2 年。
血中乙型類澱粉蛋白濃度顯著差異
最終研究顯示,使用免疫磁減量技術檢測 SCD 患者與健康人相比,SCD 患者血中的 Aβ1-42 濃度明顯較高、且準確度達 67.5%。而在針對 SCD 患者長達 1.7 年的追蹤當中也發現,29 人中有 8 人會發展成更嚴重的認知衰退,占比為 27.6%。結果透露可運用免疫磁減量技術檢測血中 Aβ 42 × t-tau,來預測正常受試者未來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
對此,研究團隊認為,由於 SCD 的症狀經常是靠主觀描述且難以被精準地判斷,或是容易被忽略,然而此次研究透過抽血檢驗來客觀量化風險級數,可大規模在臨床上使用,或許將有助於診斷極早期失智症。
選讀這篇文章的人還看了...
本文由 科技島 授權轉載,原文〈 磁量生技攜手三總團隊 診斷早期失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