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1218
置頂

急診被當健診使用,爆肝成了常態

劉醫師說,自己身為醫勞盟的一員,與其他醫師成員努力推行修法,希望盡力減少急診暴力的發生。「今年1月已經修法將醫療暴力改為非告訴乃論的公訴罪。」但他認為,公訴罪似乎無法遏止醫療施暴者的行為,醫院時不時仍有暴力事件傳出,「醫療暴力應該進一步變成公共危險罪,畢竟會危害到醫護和其他病人的安全。」

把急診當健診使用

隨著網路發達,人們能接觸的醫療養身知識越來越多,許多人也因此產生「恐病」症狀。只要身體有些小毛病,就開始疑神疑鬼,動不動就往大醫院跑。甚至發生病人拿網路文章跟醫生吵,質疑醫生的診斷。

「有遇過家屬拿網路文章內容,跟我爭論該用什麼藥物、檢查的狀況。」 在北部醫學中心工作,擔任住院醫師一年多的林醫師說,自己越來越常遇到這種「非專業引導專業」的情況。他認為每個醫師一定都會盡全力找到最好的方式去治療病人,但病人往往第一時間就會質疑醫師的決定,甚至要求額外的診斷。

林醫師說,有時候建議病人可以離院觀察,還會引發不滿。「有部分病人會覺得我都付了急診掛號費750元,想要多做檢查,為什麼不行。」在醫學中心,急診室有獨立的檢查室、病床、器材等,通常規模就等於一間區域醫院。但這些器材並不是用來「健康檢查」,卻被病患拿來變相使用。

這種病人一多,就會排擠其他真正需要快速檢查的急性病患。此外,被排定檢查的病人會被納入留觀區,如此一來急診室就更擁擠了。「我們真的很不喜歡這種行為,通常會勸退他們,」林醫師語氣急切地說道。其實大多數病人的症狀到門診就醫即可,真的不需要到急診室。

「大部分的人來急診就是為了求『快』。」林醫師點出的其中的關鍵。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病人腸胃不適,來到急診做抽血、胃鏡、電腦斷層三種檢查,最快半天報告就可以出來。但同一套的檢查在門診,必須經歷掛號、醫生看診、批價、檢查、回診看報告等步驟,前後可能要耗費一個月。

「就算病人需要付較門診高的掛號費,但如果把等待的時間和精力算進去,相較之下還是比排門診排隊檢查划算。」林醫師無奈的說,這也正是急診室壅塞的原因之一:大型醫院掛號費用低廉,很難讓民眾落實醫療分級的概念。

我是社會看護員

急診室醫師與一般門診醫師最大的不同在於,身處在流動的病患當中,卻能看到最底層的社會問題。他們就像是補網人,用他們的手縫補醫療和社福網絡中那些被遺漏的破洞。

在南部醫學中心急診室擔任主治醫師的朱醫師說,急診生涯中最印象深刻的記憶,不是處理血肉模糊的意外,而是社會性問題所衍生出的病患。

「急診很常接收一些來自安養中心的老人家,他們很多不擅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朱醫師說,在南部人口老化嚴重,因此大部分的急診病人都是老人家,看診時常常需要家屬幫忙指出老人家的身體問題。

「這是我自己比較有感觸的⋯⋯」他欲言又止,似乎在尋求適合的詞句表達,「很多兒女總在父母送醫時才姍姍來遲,而且完全不了解父母的身體狀況。有時候,老人家身旁的看護還比較了解,但語言又不通。」

朱醫師觀察,很多子女久久才去看一次老人家,到了放假就把老人家帶到醫院說要做全身檢查。除了對急診有過多錯誤的期待外,「他們也把照顧的責任全部都丟給醫院。」朱醫師嘆氣說,常常發生老人家要進行重要診療需要家屬簽名卻找不到人,出問題家屬又來質問醫師的狀況。

他並不是要大家批判在外打拚的年輕人,但隨著台灣人口老化越來越嚴重,其中衍生出的老人醫療照護問題,政府勢必要正視。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