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休懶人包】《勞基法》規定的特休有幾天?員工休不完能換錢嗎?
(文章來源)
勞工權益近年來越來越受重視,擁有基本的相關法律常識,不再受限於擁有法律專業背景的人士,而是漸漸普及成全民常識。在眾多勞工權益中,大家最關心的議題之一,絕對是「我一年有幾天特休可以休?」,由於台灣大多數的公司皆是比照勞基法特休的規定,如果想要搞懂自己的特休天數有幾天,先從搞懂勞基法特休的計算方式開始。
如果在搞懂勞基法特休之前,就急於想要知道自己的特休天數,可以上政府官方的「特別休假日數試算系統」網站來計算。不過Glints還是會建議大家務必搞懂計算邏輯,避免過度依賴外在工具。
在開始解析勞基法特休之前,須先闡明此文重點「特休」的定義。根據台灣勞基法規定,每年勞工除了例假日、國定假日可以放假之外,還有針對年資計算的「特休假日」,簡稱為「特休」。特休的優點在於能夠領全薪,且休假不需說明請假事由、不需提供證明文件,相較於病假、事假更為彈性。
根據《勞動基準法第38條規定》,勞工在同一雇主或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者,應給予特別休假。
勞基法特休有幾天
勞基法特休的天數,主要有兩種計算方式,第一種為大家較為熟悉的月薪勞工計算方式;第二種為時薪勞工。
月薪勞工
月薪勞工的特休天數,會按照到職年資的累積,而有不同的計算方式。
- 工作6個月以上,未滿1年者,在6個月到1年間有3日特休。
- 工作1年以上,未滿2年者,在1到2年間有7日特休。
- 工作2年以上,未滿3年者,在2到3年間有10日特休。
- 工作3年以上,未滿5年者,在3到5年間,每年有14日特休。
- 工作5年以上,未滿10年者,在5到10年間,每年有15日特休。
- 工作10年以上者,每1年加給1日,直到加至30日特休為止。
Glints協助整理了不同年資的「特休天數表」,讓你一目瞭然自己究竟有幾天特休
年資 | 天數 | 年資 | 天數 |
6個月 | 3天 | 14年 | 20天 |
1年 | 7天 | 15年 | 21天 |
2年 | 10天 | 16年 | 22天 |
3年 | 14天 | 17年 | 23天 |
4年 | 14天 | 18年 | 24天 |
5年 | 15天 | 19年 | 25天 |
6年 | 15天 | 20年 | 26天 |
7年 | 15天 | 21年 | 27天 |
8年 | 15天 | 22年 | 28天 |
9年 | 15天 | 23年 | 29天 |
10年 | 16天 | 24年 | 30天 |
11年 | 17天 | 25年 | 30天 |
12年 | 18天 | 26年 | 30天 |
13年 | 19天 | 27年 | 30天 |
如果公司願意,也有可能有機會超過30天的特休!
時薪勞工
時薪勞工的特休規定,與月薪勞工基本上是相同的,不過雇主可以根據「雇用部分時間勞工應行注意事項」規定,由勞資雙方協議,依勞工的實際上班時數,按比例計算特休天數。
舉例來說,Sunny和Cindy的年資都是5年,Sunny是月薪勞工,每週上班5天,每天上班8小時,每週工時是40個小時。Cindy是時薪勞工,每週只需上班2天,每天上班8小時,每週工時是16小時。
依照年資計算,Sunny的特休為15天,Cindy的特休則為15天乘以五分之二(16/40)等於6天。
勞基法特休計算方式
依照《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4條》,特休應採何種計算方式,可由勞雇雙方可協商取得共識。
週年制
週年制為最常見的特休計算方式之一,以勞工受僱日當日開始計算每週年的時間,不論到職時間是何年、何月、何日,到職時間一滿六個月,即有3天的特休,滿一年即有7天特休。
舉例來說,Carol在2020年10月1日到職,在滿六個月至一年間,也就是2021年4月1日至9月31日之間,Carol可以享有3天的特休,2021年10月1日到2022年9/31日一年到兩年之間,可以享有7天的特休,依此類推。
週年制的計算方式雖然對勞工來說清楚明瞭,但對人資來說卻較為麻煩。因每位員工的到職時間不同,會需每個月重新計算員工的休假天數,如果人力不足又沒辦法系統化的管理,恐會造成極大的混亂。
曆年制
歷年制也是常見的特休計算方式,不論勞工到職日為何,統一以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之期間為計算單位。每年都會照勞工的年資,依比例計算特休天數。
舉例來說,Perry於2020年7月1日到職,2021年1月1日至6月30日間的這半年,即可享有3天的特休。至於202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這段時間,雖然Perry已經滿一年,但該年度只剩下一半的時間,依比例,Perry可以再拿到7天的一半,也就是3.5天。加總2021年上半年的3天與下半年的3.5天,Perry在2021年總共有6.5天的特休。
曆年制的休假方式對勞工來說較不好計算,但對人資來說非常便利,因每位勞工需重新計算的時間相同。
其他計算方式
雖多數公司採週年制或是曆年制,但仍有公司對於「一年」的定義有不同的起始、結束時間。不論公司如何計算,最重要的是勞資雙方在到職日時,需確保雙方擁有相同的共識,避免勞資糾紛。
特休相關權益
離職,或是特休休不完,可以換工資嗎?
《勞基法38條》中有規定「勞工之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而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但年度終結未休之日數,經勞雇雙方協商遞延至次一年度實施者,於次一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仍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意指特休如在當年未休完,將沒有休完的天數換成工資是在法律保障範圍內的。
而特休的換成工資的計算方式,為沒有休完的特休天數,乘以勞工的1日工資計發。舉例來說,若Katy的1個月工資為4萬,換算下來每日工資為4萬除以30,等於1,333元。若沒有修完的特休天數為3天,則Katy總共可以將特休換成4千元工資。
老闆可以要求員工調整退休日期、檢附證明嗎?
根據《勞動基準法第38條》第二項的規定,「前項之特別休假期日,由勞工排定之。但雇主基於企業經營上之急迫需求或勞工因個人因素,得與他方協商調整。」。勞工行使特休權,不需要經過雇主同意,也不需闡明休假原因,隨即生效。若雇主因急迫需求希望和勞工討論休假日期,需取得勞工同意。
結論
「懂一點法律,才不會讓自己吃虧」,勞工在簽訂勞動契約時,也是捍衛自身權益非常重要的時刻,如果還沒有頭緒,可以參考Glints文章「勞動契約簽訂太重要了,求職者該注意的3大重點!」。
台灣職場環境中,不乏慣老闆這樣的角色,任性妄為,以為老闆就是至高無上的代表。當慣老闆對於你的特休假有一堆要求時,不要再無知地接受了。很多時候,自己的權利只能靠自己捍衛。看完此篇文章,相信大家已經學會如何計算「今年特休有幾天」,熟知「特休能否換成工資」以及「工資如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