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公司奇遇記 (下)
文/ 海梨
A君因為做品質相關的工作,遇到產品品質相關的會議,他理所當然的要參與,這次是討論某個零件規格不符,造成品質問題,A君的公司產品規格需要一個5mm的螺絲,正負不得誤差 0.25mm,結果供應商送來的貨是6mm,正常邏輯之下,有簽定供應商條約,是當供應商供貨未到達要求,無條件退貨回去,並請他重新再提供符合要求的規格。
結果公司卻沒有按照正常邏輯做,而是在開會時,討論怎麼修改公司產品規格,才能符合供應商提供的零件,於是就改成正負誤差可1mm,使得A君難以致信,詢問為什麼不退回去,對方回覆是因為退回去太麻煩了,直接改公司規格比較快,A君又問了,那客戶的可以接受我們產品規格這樣改來改去嗎?大家就說那就等客戶發現客訴再說啊!
難怪在報到一個禮拜就發現客訴問題同一產品就有20件,但是產品良率或品質在報告上看起來都很好,依照這種邏輯,生產怎麼可能有出錯的產品,品質怎麼可能有不佳?看來高層不是邏輯有問題,而是腦袋洞很大!
此時A君已經到了覺得要認真考慮是否要提辭呈,剛好公司也在Review整體營運績效,A君看到根本覺得太扯了吧!他第一次看到毛利率-5%的公司!而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他詢問部門資深同事,他待了10年,但10年從來沒有調過薪!可見公司的營運績效有多驚人的差!於是A君立馬決定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離開這間不知還能撐多久的公司。
我在與A君聊的過程中,發現產品不是說很差,而是公司大部份的人,年資都很久、績效考核制度不明確,造成員工就是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混吃等退休的人很多,所以副總才會依賴一些新人,舊人這些態度也反映在處理客戶、產品問題上。
分享的目的,不是單純的看一間奇葩公司,怎麼還能存活,而是HR在公司要有警覺,不論從員工的互動中,看到徵兆,先與高層反映相關事項,進一步討論怎樣導正比較好;或制度面的推動,當公司規模不大時,主管對於部屬非常多觀察,績效制度由人直接訂定是可以,但公司大了以後,公司是否有適切公平的績效考核,就很重要,讓表現不同的員工,可以有不同的獎懲,不是都是平等看待,如果沒有HR要怎麼說服高層建立?這都是HR應該要有的責任。
而那間公司怠惰的文化,HR也是有責任的,HR的工作有一環是文化的推動者,一開始發現這種現象,除了推行績效考核制度外,與高層一同推動當責的文化,也是可以改善的,不管是主管共讀,票選員工典範等等,可以想一系列的活動去協助公司推廣,讓公司文化大部份是「好的」被傳承。
回到一開始說的,與其他人交流更能去反思公司是否有類似狀況,在聽到別人不好的事例時,也可以思考,如果我是那間公司的HR,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公司更好,讓HR的專業不斷精進,構想相關策略,進一步成為公司不可或缺的策略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