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會是COVID-19「現成疫苗」嗎?台灣、哈佛將展開跨國研究解密
美國哈佛找上台灣,將針對千名高齡者進行研究
▲台灣將加入哈佛探討卡介苗對COVID-19防護效果的跨國研究計畫,預計進行65歲以上年長者的研究。(攝影/許𦱀倩)
各國確實已展開多項關於卡介苗保護力的研究。
美國哈佛大學4月初已啟動全球研究計畫,預計在不同國家探討卡介苗對COVID-19的防護效果;哈佛也透過台灣疾病管制署,與台大公衛學院和彰化縣衛生局連繫、合作,進行跨國社區示範研究計畫。
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向《報導者》證實,台灣將加入哈佛的跨國研究計畫。他指出,目前該計畫還在規劃階段,研究預計涵蓋醫護人員、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對象;台灣部分,預計進行的是65歲以上年長者的研究,估計將招收約1,000至1,500名受試者。
為何在台灣是鎖定老年人族群?台灣約自1951年開始進行新生兒卡介苗接種、1965年起全面推廣,葉彥伯說:「目前70歲以上族群,比較少人有打過;60至70歲年齡層,約7成曾接種;65歲以下族群,接種率約有9成以上。」因此,年長者因這次臨床試驗,也可以分成首次接種、追加接種、不接種等組別,可以藉此觀察、比較卡介苗的成效。
不過葉彥伯也坦承,研究必須尋找免疫力正常的健康年長者參與,可能會是挑戰之一。他解釋,老年人免疫力通常較差,打卡介苗可能不見得有用,且卡介苗仍是活的疫苗,有慢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劑的年長者較不適合施打,所以需要將免疫不佳的長者排除在外,避免產生其他併發症風險。
葉彥伯認為,這是一個「看天」的研究計畫,台灣可能因防疫做得好,使得研究無從比較,萬一疫情真的不幸爆發,這項研究的進行也是在「搶時間」,一定要在還沒有發生社區感染前來打,才能觀察是否有保護效果。他表示,一旦等哈佛大學跟疾管署核定計畫、程序完備後,就會開始在社區徵求受試者。目前該計畫研究方法則尚未公布。
除了哈佛的研究,澳洲、荷蘭也展開卡介苗對於COVID-19的防護力研究,招募在疫情前線的醫護人員作為受試者,已進入第3期臨床測試,預估最快10月底會有初步結果。
長期從事肺結核、卡介苗改良研究的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杜鴻運指出,德國有研究團隊在2、3年前,就開始啟動改良版卡介苗的臨床試驗,今年碰上此波疫情,只要將族群收回來,分兩組來看,即能迅速觀察卡介苗有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