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1762
置頂

卡介苗會是COVID-19「現成疫苗」嗎?台灣、哈佛將展開跨國研究解密

防治肺結核效果不佳,古老疫苗能華麗轉身?

卡介苗已經問世百年,雖然可有效降低肺結核的重症率,但對預防肺結核感染的效果不是那麼顯著,近年科學家也持續投入疫苗改良,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國家未強制接種。而肺結核這個古老疾病,可透過空氣傳播,在任何器官引起病變,不僅傳染力極強,長年都是台灣死亡人數第一位的法定傳染病。

根據《台灣結核病防治年報》,台灣2018年結核病新增9,179人(每10萬人口38.9人),死亡數506人(每10萬人口2.1人)。 在個案追蹤治療上,2017年治療成功率約70.3%,未達世界衛生組織(WHO)期望的85%目標。 

卡介苗可於新生兒出生時接種(註:台灣自2016年1月1日起,將卡介苗適合接種年齡調整為出生滿5個月,建議接種時間為出生滿5~8個月,最晚1歲前完成。 目的是希望能避免接種卡介苗之嬰兒發生較嚴重之卡介苗不良反應(骨炎/骨髓炎)),不過過去研究陸續發現,到成人階段對結核病的保護力已大打折扣。就在大家關注新興的COVID-19疫情時,4月下旬,花蓮慈濟大學才傳出學生感染肺結核事件,全校百餘名師生接受X光檢查。

疫苗效果不理想、加上肺結核也多在開發中國家盛行,卡介苗在國際藥廠眼中的商業價值不高,台灣多年來都是由防疫和研究單位自製,也是少數國產的疫苗。

原本由疾管署「血清疫苗研製中心」所生產,2015年起西藥製劑工廠全面實施PIC/S GMP政策(根據食藥署介紹,PIC/S是「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The 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Convention and Co-operation Scheme)的縮寫,該組織公布的GMP規範是全球公認的國際標準,要求藥廠從製造源頭就開始把關其原物料、廠房、設施與設備及製程等製藥品質。),疾管署疫苗廠由於無法符合法規,而開始將相關生產技術轉移給國衛院,中間過渡期曾非專屬授權,技轉給國內廠商製造,也曾在供應不穩定時專案進口

國衛院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表示,國衛院2016年開始生產卡介苗,不過做出來的卡介苗仍需要經過2至3年的安定性測試,今年開始正式交貨給疾管署,目前生物製劑廠量能預估每年約可生產150萬劑卡介苗,除了可提供國內使用外,也有潛力提供出口使用。


疫情下,台灣改良計畫有新目標

卡介苗會是COVID-19「現成疫苗」嗎?台灣、哈佛將展開跨國研究解密-COVID-19
▲在這波COVID-19疫情中,國衛院團隊扮演關鍵角色。過去幾年,該院也持續進行卡介苗改良研發。(攝影/許𦱀倩)

卡介苗改良,是國衛院原訂的任務,在COVID-19疫情中,也同時有了新目標。

杜鴻運表示,過去調查發現,台灣年輕人很多感染的結核桿菌是「北京株」,東南亞有打卡介苗的國家也發現,北京株感染率比較高。國衛院正研發「重組卡介苗」,放入北京株特有的基因,也加入可增強免疫反應的細胞激素,希望在結核病上達到較好保護力,目前也已完成動物實驗,研究結果即將發表。

杜鴻運也補充道,針對COVID-19疫情,國衛院也規劃以卡介苗為平台載體,加入新冠病毒抗原基因片段,作為此次疫苗研發上的「備案」,如此作法有潛力兼顧先天性免疫、後天性免疫兩個層面。 

想要證明卡介苗對SARS-CoV-2的防護力,須透過更嚴謹的動物實驗、人體試驗加以證實。國衛院團隊已開始爬梳相關文獻,也為設計相關研究進行前期準備。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