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肌力訓練的運動傷害(懶人包)
暖身和收操
不管做什麼運動,最好都不要忽略暖身和收操。現代人很忙很趕時間,找到一點時間能做肌力訓練就覺得要直接上場,但這樣受傷的機會還是會高一點。扭傷是肌力訓練時排名第一的急性運動傷害,而暖身可以讓身體替健身做個準備,提升心跳速度,加速血液循環,活絡肌肉關節。像是原地跑個五到十分鐘,或開始跳繩或做無繩跳繩,也可以利用跑步機或健身腳踏車踩個十分鐘,都是不錯的熱身方式。至於收操時慢慢讓心跳回復到正常值,同時放鬆、拉長因為訓練而緊繃的肌肉,也是不錯的練習。不要因為忙碌而省略了該做的事情,暖身、收操這些類似儀式型的行為還是要一一做到,有暖身有保庇,有收操有保佑。
緩慢開始
做肌力訓練時切忌太急,不管你是時間不多所以急,還是本來個性使然,總是心態急,訓練沒多久就希望看到成效,都會增加自己受傷的機會。因此,每次訓練都先做完暖身。在訓練剛開始時,最好也要循序漸進,不要一開始就想試試看最重的,請從輕一點的重量開始。讓肌肉活絡後再逐步加重。
交叉訓練
盡量不要短時間內一直只狂練某個肌群,會讓肌肉太過疲乏,受傷後還沒修復,就再度受傷。可以考慮交叉訓練,像是今天練下半身,明天可以專注於上半身。今天練臀腿,明天可以練背部和腹部。或是今天跑步,明天練重訓,後天去游泳。交換著做變化多,比較不無聊,同時也讓肌肉有休息、修復的機會。
不要迷信大重量
如果你想嘗試大重量,最好先了解一件事情:身體組成除了肌肉之外,還有骨頭、韌帶、關節、軟骨等其他組織。肌肉可以透過鍛練而承受更大的重量,但韌帶、軟骨卻沒法因為不斷加重而變強,反而更大的重量會持續傷害關節、軟骨。所以今天練槓鈴深蹲,並不是一直把槓片加到槓鈴上就是進步,因為練到太大的重量,沒多久後,訓練者就會突然發現自己椎間盤突出,需要開刀了,畢竟椎間盤就是軟骨,沒辦法練的。把一堆重量直接加在上面,就會傷害。
想要增加運動強度,除了增加重量之外,還可以選擇增多次數,改變平面,或增加不穩定(變成單手、單腳)等方式,來增加運動強度。這些訓練方式會比純粹加重帶來更好的運動力和協調性。
傾聽身體的聲音
很多人誤以為「No Pain No Gain」,覺得只要做訓練,就要練到全身痠痛才好,或是練重訓就一定會帶來許多身體疼痛。運動確實會引發的遲發性痠痛,但最痛大約於運動後二到三天發生,如果痛超過一個星期,那一定不對;另外,每次都是痛在同一個部位,那也不對。最好是到診所、醫院讓醫師診治。
假若真的受傷了,請配合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並耐心等待痊癒。等過了修復期再重新訓練肌肉,找回肌力和肌耐力。
給身體足夠的燃料
很多人運動的目的是要減輕體重,但請記得要選擇適當的飲食計畫,不要在持續斷食期間還做大量的運動。運動前兩個小時可以補充一點點心,像是碳水化合物類的,或是一根香蕉。運動後也可以補充優良蛋白質。另一個很重要的是水分,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都需要補充水分,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肌肉線條而故意不喝水,甚至進行瘋狂脫水計畫,這樣甚至可能會造成腎臟損傷。(運動前中後請這樣吃)
要有休息日
不需要每天都在肌肉訓練,或每天都在做有氧,一星期給自己一、兩天休息的日子。
注意環境安全
因為疫情關係,很多人開始在家運動,因此在家舉個啞鈴就撞壞頭頂上的吊燈;想要引體向上,卻把門給扯壞了!請注意,在家做肌力訓練雖然不必找很大的場地,但運動前務必確定這地方安全,不方便用器材時就用自身重量做訓練即可。
運動很好,但了解如何保護自己,才能在過程中不受傷,真正朝健康邁進。
延伸閱讀
本圖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減少肌力訓練的運動傷害(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