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KPI說掰掰!大受國際企業所愛的OKR,到底有什麼神奇力量
動腦時間:KPI是不少企業在做績效考核時的好幫手,不過近年來在美國的科技廠卻吹起了一股「OKR」的風潮。其中,運用最徹底的就非 Google 莫屬了。
一起來看,OKR 如何帶領 Google 從 40 人的新創公司,成長為超過 7 萬員工的科技巨擘!
▲OKR大受國際企業歡迎,不僅能讓組織安穩前行,更能快速成長。圖片來源:Jernej Furman,CC Licensed。
文/John Doerr;譯/許瑞宋
Google 遇上 OKR,簡直天作之合
對於如何經營一家公司,賴瑞與賽吉沒有什麼先入之見,但他們知道,寫下目標就會實現。他們很喜歡以一至兩頁的篇幅,簡潔列出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事,然後公開給Google 內部所有的人。他們憑直觀就知道,OKR 將如何使組織安穩前行,走過激烈的競爭,和動盪不安的快速成長期。
兩年後,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出任Google執行長,他和賴瑞與賽吉在OKR 的運用上,展現出頑強、堅持,甚至對抗的精神。如同艾瑞克對作家史帝芬•李維(Steven Levy)表示:「Google 的目標,是成為大規模的系統性創新者。創新意味著創造新事物,規模代表以大量、系統性的方式監控任務完成,並且整體過程必須可以複製。」賴瑞、賽吉與艾瑞克三人的領導小組,造就了最高層對這套方法的信心和支持,是OKR 成功運作的關鍵要素。
作為一名投資人,我看好OKR。隨著Google 和英特爾的員工跳槽到其他公司,持續傳播OKR 的福音,數百家類型不同、大大小小的公司,決心採用這套結構完整的目標設定方法。OKR 就像瑞士刀,適合任何環境。最廣泛採用OKR 的是科技業,因為在這一行,保持靈敏和團隊合作是當務之急。(除了本書將談到的公司,其他奉行OKR 的科技公司還有AOL、Dropbox、LinkedIn、甲骨文〔Oracle〕、Slack、Spotify 和推特〔Twitter〕。)但出了矽谷,也有一些家喻戶曉的公司採用這套方法,例如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BMW、迪士尼(Disney)、埃克森美孚(Exxon)和三星(Samsung)。現今的經濟體中,變革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不能固守成規、期望水到渠成,而是需要一把好用的大鐮刀,闢出一條路,以便保持領先。
對於相較小型的新創企業而言,所有人方向一致是絕對必要的,OKR 就是求生工具。尤其是在科技業,新興企業必須快速成長,才能在資本耗盡之前籌得資金。結構完善的目標,是金主衡量成功與否的準則,例如:我們將生產這項產品,在此之前已經與 25 名顧客談過,證實這項產品有市場,而這是這些顧客願意支付的價格。在規模迅速擴大的中型組織,OKR 是執行上的共通語言。
OKR 可以釐清期望:我們必須(迅速)完成哪些任務?哪些人正為此努力?無論是主管與部屬,或是在同階層同事之間,OKR 能使所有員工目標一致。
在大型企業,OKR 是霓虹燈路標,能摧毀分隔各部門的壁壘,聯繫相隔甚遠的員工。還可以賦予第一線自主權,激出新方法解決問題。此外,即使是最成功的組織,OKR也可以激勵它們更進一步。
OKR 也賦予非營利組織類似的好處。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是坐擁200 億美元的初創企業,OKR 為比爾蓋茲提供必要的即時資料,幫助他對抗瘧疾、小兒麻痺和愛滋病。曾在蓋茲基金會工作的席薇雅•馬修斯•波維爾(Sylvia Mathews Burwell),將這套方法帶到聯邦機構白宮管理及預算局,再到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並且幫助美國政府對抗伊波拉病毒。
但是,最有效、大規模應用OKR 的組織,可能除了Google 之外無出其右,甚至連英特爾都不能望其項背。安迪•葛洛夫這套方法的概念雖然簡單,卻要求使用者態度嚴謹、完全投入、思考清晰,並且了解溝通意圖。我們不是只要「列一些清單,然後檢查兩次」,而是要打造能力,鍛鍊出「目標肌肉」(goal muscle),畢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然而,Google 的領導人從來不曾動搖,他們對學習和進步的渴望從來不曾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