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努力,升遷加薪卻沒你?比起埋頭苦幹,你該學會4個「不可替代性」
▲職場從不缺有能力的人,而是缺有「主人翁精神」的人!圖片來源:freepik,CC Licensed。
文/趙德昊
越埋頭苦幹的員工,越容易被拋棄
華裔藝術家陳志勇的新作《蟬》,講述了一隻來到人類鋼筋水泥世界的蟬,在打拚中迷失自我的故事。
他像人類一樣,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在小格子間裡任勞任怨地工作,他是一名資料輸入員,十七年來,沒有犯過錯誤,沒有請過病假,也從沒有融入到人群之中,他的工作得不到認同,他忍受著同事們的霸凌,得不到應有的福利待遇,也沒有得到任何晉升。
故事的最後,沒有工作、沒有家、沒有錢的蟬,走向了摩天大樓的頂端......
書中的蟬,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職場人的縮影:沒有過人的才華和能力,做著最底層的工作,出賣著自己的時間。
但是,由於可替代性太強,沒有多少競爭力,自身隨時有被淘汰的風險。「我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拿來工作了。」魯迅先生恐怕沒有料到,他的這句話,真的在當今職場應驗。
大企業的高工時已成家常便飯,職場上的年輕人們,沒有太多時間花在思考和成長上,每個人都拚命地讓自己忙碌起來,被動地聽從公司的安排,生怕一不小心就遭遇裁員危機。
但即使已經非常拚命,大多數職場人仍舊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缺乏核心競爭力,不可替代性弱。由於沒有太強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拚命讓自己忙碌起來,妄圖用工作量和工作時長,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殊不知,這樣是非常錯誤的。機械地重複低價值的勞動,只會過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卻無法讓自己從中得到提升。
「羅輯思維」的主講人羅振宇曾說:「你的報酬不是和你的勞動成正比,而是和你的勞動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那麼,所謂的不可替代性,到底是什麼呢?
1.職位的稀有性
比如:如果老闆可以從履歷中,找到一個薪資要求是兩萬五的人,來替代你的工作,那麼你的價值最高就是兩萬五。
但如果你處於區塊鏈行業,就大不一樣了。由於前幾年處於風口,對人才的需求量極大,但是有相關經驗的人極少,直接導致很多只有一年相關行業從業經驗的新人,就可以拿到二十五萬月薪,雖然他們在此之前可能並沒有創造過任何價值。
2.解決當下問題的能力
每個公司都不招閒人,所以每一個職位,都有對應的問題需要解決。問題的數量和難度,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標。
比如,公司的地面,每天都需要清潔。但這個工作毫無難度,小學生都可以做,所以清潔工的價值就很低。
再比如,公司的推廣方案,直接影響到公司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和工作重心,涉及多部門的協調,涉及對外的溝通,涉及團隊合作。這樣的工作,光是調動多人合作,就非常有難度,更別說把握好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了。有完成這樣工作的能力,自身價值自然就會提高。
3.對公司發展的輔助能力
每一個企業,都希望能越做越好,規模越做越大,甚至開拓更多的業務領域。
在職場有句話,能者多勞,能者多得。如果一個人,不僅能完成本職工作,而且對未來規劃的項目有支撐的潛力,那麼他的競爭力就會高出他人一籌。
你的潛力越大,就意味著對公司的價值越高,老闆想替換掉你的欲望,就越低,你的職業發展就越好。
其實,職場從不缺有能力的人,而是缺有「主人翁精神」的人。多為老闆思考的人,不可替代性就越高。
4.個人的稀有資源
公司的本質是商業合作。大部分員工的資源,都是由公司提供,並協助對接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螺絲釘」員工,在公司設置好的孔裡,完成自己的固定作用。而如果這個螺絲釘掉了,壞了,只需要換一根即可,沒有差異。
但是很多總監以上等級的員工,都是自帶資源的,這也是老闆開出高薪聘僱他們的原因。公司自有資源是有限的,誰能帶來新的資源池,就能提供新的合作機會。你所帶來的資源越多,那麼你在公司內的根基也就越牢固。
企業是要盈利的,而資源的稀有性,就是你在公司立足的最大底氣。很多人之所以工作多年後,依然沒有太強的競爭力,就是因為得過且過的心態,只是在應付自己的工作、同事、老闆,而不是在考慮自己的長遠發展。
沒有人初入職場,就是不可替代的,他們都是在職場生涯中慢慢練習,從「小白兔」慢慢蛻變成「大咖」的。過程中,老闆不會逼你,同事不會逼你,朋友不會逼你,沒人會逼你。
《奇葩說》裡薛兆豐曾說:「你不是為企業工作,你是在為自己的履歷工作。」只有當你自己意識到,所做的一切都是為自己的時候,你才會真的蛻變。
覺得意猶未盡,想看更多內容嗎》〉傳送門就在這!
本文內容出自《別裝得無懈可擊,卻活得軟弱無力》,由 時報文化 授權轉載。
更多好文請看:
當聽話的員工,就不會被開除?從一則故事看「上班族縮影」:乖巧不是保命傘
世界不缺努力工作的人!單靠一腔熱血拼命難成功,只會先把命拼掉了
訂閱電子報,重要HR資訊不漏看:https://bit.ly/3bHUU5c
精選HR職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