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總是固執己見難溝通?教你3個拉近距離的方法
動腦時間:同事總是固執己見難溝通?或是倚老賣老愛唱反調?其實是因為你不是「自己人」。以情連結,拉攏為自己人,讓你的同儕溝通更順暢,豬隊退散!
▲同事總是固執己見難溝通?圖片來源:freepik,CC Licensed。
文/張敏敏(CEO高階經理人御用顧問)
以情連結,拉攏成為自己人
在長年的溝通經驗中,我深深發現,和對方是不是「自己人」,非常決定之後的溝通和互動。
在華人組織中,我們習慣大家族生活,逢年過節到爺爺奶奶家領紅包,三節都要祭拜祖先,遵守古禮或回溯習俗源頭。我們的過往以及家族之間的關係,充滿在日常生活中。最經典的就是過農曆年,再辛苦、再遠,都要從遠方奔回家和家人吃個團圓飯,似乎才會求得圓滿。
「自己人」因此形塑了我們的基本價值觀念:我們要照顧自己人,只要是自己人什麼都好說。在這樣的思維下,你應該聽過「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你和我,彼此間有沒有關係的維持,會相當程度決定相處的模式。
少數主管,尤其是業務團隊,非常喜歡開完會後,帶著屬下一起吃個飯,熱鬧一下。把酒言歡中,話匣子打開,給個面子,喝個兩杯才夠意思。這種人際邏輯,會擴延到白天清醒時的工作相處,因此,即使職場上許多人厭惡喝酒應酬,但還是硬著頭皮上場。
「自己人」代表我們共同一體,我們有共同背景、想法,因為有這麼多的共同,會讓你和我之間取得更多了解。這樣的「共同了解」,使彼此溝通時「平台」更為穩固,默契更多,互動更為順暢。
使用內團體概念
「自己人」的另外一面,就是「外人」,只要是外人,非我族類,彼此之間也會立刻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圈外人則分際分明,凡事照規矩來,自然少了私底下的照顧。因此,我們也稱圈外人為「外團體」(Out-Group),自己人為「內團體」(In-Group)。
我們彼此認為都是「自己人」,只要你我同屬這個團體的一分子,在彼此認同的情況下,訊息交流頻率高、強度夠,在認知、行為、態度上會有相似性(Similarity),情緒的交流多,情緒的表現也會相同。「內團體」就是在形容這種同質的心理狀態。
相反的,如果你我不是同一掛,我們之間就會產生「彼此相異」的感受,雙方的資訊交流會比較侷限,信任度較低,情緒的相互感染也比較少。「我們是不一樣的」這樣的概念會非常明顯,藉此區分彼此的不同,所以「外團體」就是在形容彼此異質的心理狀態。
「內團體vs. 外團體」影響績效,也決定工作氛圍。它影響個別員工是否願意主動出手幫忙,是否對不正義的事願意提出建言,也決定了員工的離職傾向,是組織研究裡非常關鍵的概念。
「內團體vs. 外團體」會在同一個單位中,將一群人區分成小團體。小團體和小團體之間,壁壘分明。小團體內的成員大家彼此熱絡互動,彼此照顧;小團體間的成員大家往來較少,行禮如儀。
要如何辨認誰和誰是一國?我有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中午誰和誰一起吃飯。中午吃飯時間是關鍵時刻,這個非正式的溝通交流時間,是一天工作的中場,輕鬆地交換情報,談談今天工作,說說今天八卦,是很多人轉換心情、紓解壓力,向同儕取暖的重要時間。靜靜地觀察幾天,你會發現同事各自隸屬的小團體,這個生態環境和你所想像的,往往會出乎你的意料。
在此要說明,我沒有要你選邊站,我只要你留心這件事,你接下來應該要練習,如何讓被拜託的同事和你之間有「自己人」的感覺,順利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