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3509
置頂

【防疫斷線】119救護員運送病患的SOS:高風險名冊看不到、拿N95口罩還得寫「借據」

侯勝文說,目前正處在零星社區感染,與萬一發生大量感染中間的「準備期」。對各地消防單位而言,急診、緊急救護都需要盤點資源、人力,以及預想問題,擬定解決方案

例如目前台北巿消防隊一天約處理疑似個案數約 4、5 件,簡鈺純說,勤務計畫都已經規劃完成,參照 SARS 時期,一天最高跑過 45 個案子,當時的救護員是「勤一休二」;接下來若一天案件增加到 20 件,就會再招募高級救護技術員,擴增到 3 個班出勤。

擴增人力,同時還要保全一般救護案件的戰力。在有疫情之前,台北市一天救護量達 330 件,疫情造成醫療人力排擠,還得小心不讓分隊有人倒下,造成全隊隔離,至少要讓 A、B 兩分隊不相互影響,在平時就應拉大社會隔離度,分得愈遠愈好。簡鈺純說,以往兩個班都會聚集,聽主管交辦事項、案例討論,現在這些習慣都要捨棄,即使是小地方,要改變也有一定難度。

「遇到真正確診個案,防護裝備不足時,要在哪裡自我隔離 14 天?疑似病人需要緊急插管,會造成小分子氣霧飄散在救護車裡,救護員感染風險倍增,該怎麼做?下一步如何疑似個案大增,隔離衣可能會缺怎麼辦?」侯勝文說,這些都是現在要趕快訂出方案的問題。

侯勝文說,為了提升消防單位的救護專業,10年前依據《緊急醫療救護法》建立醫療指導醫師,由急診醫師長期指導消防緊急救護人員,透過定期到分隊視察、寫protocol(指導原則)、品管監督,慢慢訓練這群從事醫療工作的非醫事人員,因為在急診醫師接手前,救護員只要處理得當,就能大大減輕急診負擔,病人也能即刻得到救治。


權促會提應變SOP、提升防護規格,自助方能救人

【防疫斷線】119救護員運送病患的SOS:高風險名冊看不到、拿N95口罩還得寫「借據」-武漢肺炎
▲轉送返抵台灣的鑽石公主號乘客至各醫院的救護車在國道公路上疾馳。(攝影/余志偉)

和 17 年前的 SARS 相較,緊急救護已有提升,以個人防護為例,侯勝文指出,SARS 時建立了口罩重要性,這次則增加了眼部保護,也是未來防疫可以保持的部分。不過,他也坦言,「救護車的感染控制,仍與 SARS 時期完全一樣。雖然有做到完整的清消,消防人員都會消毒、做到基本感控,避免救護車成為載具;但目前對於空氣傳染,如麻疹、水痘、肺結核的感控還是做不到的,消防救護人員都是靠接種疫苗來自保。」

若遇到 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到院前心肺休止)的病人,執行插管、氣霧治療可能產生大量氣霧,以目前的救護車來說也無法減少救護員感染風險。因此,簡鈺純說,台北市消防局自訂對策,3 月 2 日起救護員暫停對 OHCA 病人插管、抽吸、正壓通氣、氣霧治療等,有效避免產生會造成感染的氣溶膠。

3 月 3 日,消防員權益促進會粉專發文表示,與中央消防署會談後訂出幾項共識,希望能在近期制定各縣市統一的應變措施、製作派遣流程SOP,甚至能結合健保卡查詢病人接觸史;其他還有取消派遣員得在秒數內完成派遣、建立外勤人員隔離檢疫機制,並建議一線救護員在面對未知狀況患者時,著裝高規格的防護裝備

即便醫療技術、科技有進展,病毒卻也同樣進化。COVID-19 與 SARS 不同的地方,在於 SARS 可以明確用「發燒」作為判斷指標。「當年出勤並沒有分防護等級,只要病患發燒,所有救護員就是全副武裝;如果到達現場才發現病人發燒,不管有沒有接觸史,也是先去穿好防護衣再來接送,」陳冠宏回憶。相比這一次,疑似病人的症狀不一,出勤的風險也增加。

上述的共識何時能落實,還沒有定論。除了迫在眼前的物資問題、救護風險外,侯勝文說,等不了中央安排,還有太多做法需要先擬定,才來得及因應瞬息萬變的疫情。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