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異」不成30歲女險做肛門造口毀自信人生!
(示意圖/翻攝自MedicalNewsToday)
文/洪煥程醫師
近期國人最關注的便是國際傳染疾病議題,該如何避免防疫破口成為人人關注的大事,但其實有許多疾病也需要積極「防異」!避免「防異」破口的關鍵,就是要先搞清楚發病的差異…
「防異」不成 30歲女險做肛門造口毀自信人生!
年僅30歲的李小姐,近幾個月月經來潮總痛不欲生,以為經痛忍忍就沒事,忍不住就靠止痛藥!直到止痛藥怎麼吃都無效還伴隨肛門疼痛的狀況,才讓她驚覺異常前往醫院檢查,卻在直腸外科得到晴天霹靂的消息,判斷腫瘤切除,可能需要做人工肛門造口,讓她瞬間崩潰。好險經大腸鏡、核磁共振與切片檢查,最終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轉診至婦產科治療,透過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暫時可免除造口手術,在持續用藥下腫瘤獲得控制,讓她不再受經痛、肛門疼痛折磨,重拾自信人生與良好的生活品質!
收治該名患者的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暨台灣婦科醫學會洪煥程秘書長指出,李小姐的經痛為續發性經痛,然而她因無法分辨加上認為忍忍就好,因而無法早期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症,直到異位症侵犯及壓迫到肛門口造成肛門疼痛難耐才就醫,所幸透過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腫瘤得到控制避免手術進行肛門造口,目前持續用藥一年,肛門疼痛及經痛大幅緩解。
「防異」破口?女性近六成分不清這兩種經痛差異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台灣生育年齡婦女常見的疾病之一,「經痛」是其最明顯的表徵。根據博司市場調查公司提供 「台灣女性經痛&子宮內膜異位症關連調查」,針對台灣年齡 25 歲至 45 歲之間有經痛問題之女性進行分析,期間回收總計 1,181 份有效問卷,抽樣調查結果有近六成女性不知道經痛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經痛」兩種。 若無法分辨經痛有兩種發病差異性,將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大的「防異」破口!
台灣婦科醫學會陳怡仁理事長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子宮內膜組織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雖然不是惡性疾病,卻是造成女性不孕的最大兇手,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經痛,其次還有骨盆腔疼痛、性交痛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約落在 25 歲至 45 歲之間的生育婦女(約 354 萬人,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根據國際文獻子宮內膜異位症疾病盛行率約 10%, 然而王鵬惠教授發表於國際期刊 Medicine 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研究,發現實際經手術確診疾病盛行率僅約 3.7% ,國人就診率仍有提高空間,而首要目標便是提高國人的病識感。
陳怡仁理事長認為婦女應了解自己的經痛類型。原發性經痛指的是無明確的病理性疾病造成經痛,通常發生在月經來的期間,可能會有腹部痙攣和下腹疼痛,通常是月經來潮的第一、二天且疼痛感較輕微。而續發性經痛則可能是因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或子宮肌瘤等疾病造成,大部分患者會於月經來之前就會感到疼痛,甚至經期結束還會繼續疼痛。陳怡仁理事長提醒,透過婦產科的超音波及骨盆腔檢查,即可初步了解造成經痛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女性對於經痛治療認知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