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5797
置頂

他曾改寫國際整外教科書,如今擔心台灣未來沒醫師開刀──魏福全看見的健保價值和困境

47歲的台北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俊甫,算是中生代的傻瓜代表。同樣投入耗時費工的顯微手術,他是一般神經外科,專長領域在顱底與血管外科。業界形容如同「拆炸彈」一樣的「動靜脈畸形(一種先天性的腦部血管畸形疾病,平時難以察覺,嚴重時可能出現頭痛、頭暈、癲癇,甚至心臟衰竭等併發症,由於常發生在中大腦區域,是神經外科中最困難的手術。)」手術──因為病人往往一發作就在致命邊緣,手術風險高又棘手,全台能執刀的醫師不到10人,林俊甫是現今做的個案最多的一人。

他曾改寫國際整外教科書,如今擔心台灣未來沒醫師開刀──魏福全看見的健保價值和困境-台北榮總
47歲的台北榮總神經外科醫師林俊甫,是全台僅個位數醫師能執刀的「動靜脈畸形」手術中,做過個案最多的人。(攝影/林彥廷)

動輒10個小時以上的手術,對他也是家常便飯。最長的一次,林俊甫在手術台上整整待了24小時,把病人腦裡的「炸彈」拆除;家屬事後才跟他說,中間一度懷疑,手術失敗他們把病人偷偷從後面推走了。「這種動靜脈畸形的刀,每次開我也不確定能否開得下來、或要開多久;有時覺得不會太難,一開也是要20個小時,」林俊甫說。

這還不包括術前的攻略。林俊甫的辦公室放了一顆其他醫師早年由國外帶回的真人頭蓋骨,每次開刀前的2、3天,都在研究室裡反覆觀看X光片,腦中不斷「意象演練」,開到哪裡、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哪一條血管要先處理,攻守策略要先想好;雖然已是第12年的主治醫師,仍在複習和研究大腦的解剖學。

同業讚嘆的艱困手術,健保給付點數卻偏低

他曾改寫國際整外教科書,如今擔心台灣未來沒醫師開刀──魏福全看見的健保價值和困境-台北榮總
林俊甫的辦公室裡放著兩台電腦,他常常在手術前反覆研究病人的X光片。(攝影/林彥廷)

但即使是最困難的動靜脈畸形手術,健保給付也只有6萬點;若使用新興加馬刀放射治療
(gamma刀,用鈷六十放射線,精準照射在病灶上,使腫瘤萎縮退化,治療時間約需2至3小時。),因為設備成本高,一台刀給付就有15、16萬點;其他類X光刀最少的也有8萬點。

「一台加馬刀機器,成本大約8千萬到1億,不過可以做很多年,機器成本會逐年下降;醫師動手術、耗材不多,但技術養成要花很多年。像動靜脈畸形,我升主治的前2、3年也不敢開啊,是要累積很久的經驗。但醫師的經驗和技術,在目前制度下是看不到的、健保不算進去,」林俊甫說。

機器比醫術值錢。「選這科唯一的回饋,就是非常強的成就感。看到病人開完刀好好的回來,追蹤期也沒有再復發,而且是靠我們的訓練來改變病人的預後。」就是這樣的回饋感,支撐林俊甫願留在高風險、低報酬的手術領域。

林俊甫自嘲,開同學會時,光看大家開來的車子就知道每個人科別的收入,「開業的收入普遍很好,那些開瑪莎拉蒂、賓士、BMW、奧迪、保時捷,我就是開國民車。」

這樣的影響,不僅於醫師個人的選擇,也牽動了未來病人「能有什麼選擇」?

「過去大家說的『內、外、婦、兒』四大皆空,其實也改變了,」林俊甫解釋,以外科系來說,有高科技和高價醫材的科別,有回春跡象;只能靠醫師技術的,愈見冷寂。「以神外為例,脊椎領域變得熱門,這類範圍中較單純的手術,通常拿到專科執照的醫師都可以開;開顱底血管或腦瘤的,住院醫師第2年、第3年只能打打洞,第4年才可以去動頭骨,練習擺姿勢啊、怎麼去進攻腫瘤啊,」他說,所以一般神外的住院醫師比例最少。

「現在醫師、病人普遍選擇不做困難的手術,那未來呢?」

他曾改寫國際整外教科書,如今擔心台灣未來沒醫師開刀──魏福全看見的健保價值和困境-台北榮總
新的儀器無法全然取代純手工的傳統手術,但後者的健保給付長期偏低,多少影響了年輕醫師的執業科別選擇。(攝影/林彥廷)

林俊甫認為,科技跟商業發展不斷有新的耗材和技術,對醫療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新的東西,有時不全然能取代傳統手術,「有些有幫忙,有些不見得,像微創手術熱門,很多病人自己也會提要做微創,不過重點不在傷口多小,像腦部手術要看的還是腦功能要保留多少?手術要看年紀、病症,來選擇最好的治療方式。」

以動脈瘤破裂為例,過去一年大約會有100例、現在大概10來例。「病人沒有減少,但大部分選擇用線圈塞,這個有它的優勢,但耗材也貴、技術相對簡單,復發機會較高、萬一出狀況比較難處理的問題。現在普遍選擇不做困難的手術,不只醫師、病人也是。」

這同樣是魏福全看見的事。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