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4640
置頂

他曾改寫國際整外教科書,如今擔心台灣未來沒醫師開刀──魏福全看見的健保價值和困境

從勞保到健保,時代創造醫療、也成就醫師

他曾改寫國際整外教科書,如今擔心台灣未來沒醫師開刀──魏福全看見的健保價值和困境-台北榮總
75歲的中研院院士魏福全回顧職涯認為,「不管今天健保有哪些缺點,我認為它至少維護了台灣人的尊嚴。這是台灣人的驕傲,讓人生病的時候有尊嚴,尤其經濟狀況不好的人。」但他也確實為台灣醫療未來發展感到憂心。(攝影/林彥廷)

「但無論我個人或團隊,今天能在這個(重建整形)領域上,在世界上領先,是時代造就了我們。」從勞保時代到健保時代,魏福全認為,台灣經濟起飛和社會保險制度,是近3、40年來,讓社會前進的關鍵。

1979年,魏福全師從來台服務的美籍醫師羅慧夫,羅慧夫是知名的整形外科醫師,曾任馬偕和長庚醫院院長,為台灣訓練出一批傑出的整外人才。當年魏福全完成長庚一般外科訓練後,在羅慧夫鼓勵下出國進修,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附設醫學中心學習;那時台灣整形外科發展起步,他決定要為台灣帶回最新的技術,投入冷門的「顯微重建手術」。

他記得,在多倫多第一次碰到大拇指拉斷的傷患,加拿大老師帶著他這個菜鳥進行斷指接合,手指上有一條動脈、一條靜脈、接通一條就可以把斷指救活,但一根血管內徑只有一毫米(mm)左右,得在顯微鏡下縫上8針,他接了7次、花了12、13個小時才成功接通。後來他和老師說,自己對顯微手術有興趣,對方如獲至寶。

回到台灣後,魏福全便在長庚建立顯微重建整形外科團隊。那是1980年代的台灣,由農業轉型工業時期,「家庭即工廠」帶動經濟起飛,付出的代價卻是工傷事件頻仍,斷指、拉傷的意外極多。這些傷者多是家中經濟核心,有些斷指無法接回,魏福全團隊便發展「自體移植(將身體某部位的皮膚、骨頭等組織,移植到受傷的部位。)」,把病人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血管或骨頭,移植到受傷部位。

例如機器切斷手指的病患,他將傷者腳的大拇趾或食趾取下,移植替代為截斷的手指。「大拇指的功能是手的50%,沒有了手姆指幾乎是宣告殘疾、無法再工作,」腳趾變手指,病人因而能恢復生活功能、也能重回職場。這傷者再植的「手指」也十分靈活,有的不僅可以打保齡球、還有人成為外科醫師。手術補救的不是一個病人的殘疾,也救了多數家庭,甚至是社會的生產力。

魏福全說,那時因為台灣已有勞保,受傷的勞工們不必擔心費用的問題,可以治療,「加上我們重建整外又有新技術的引進,我這個時代的醫師,處在那樣新的發展過程下,也格外有成就感。」

他曾在病房裡不眠不休開刀36小時;與同期專精臂神經叢重建的另名長庚整形外科教授莊垂慶、創新腸道重建食道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榮譽院長陳宏基,當年是開刀房的三大守夜者,幾乎夜夜開到凌晨,誰先結束就會去向還在奮戰的人加油致意、彼此打氣。

但勞保只照顧有工作者,一般民眾或未登記的家庭工廠,一旦受傷,仍有就醫障礙。1995年健保開辦,讓生病不再有階級,人人都能得到好醫療。

「這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大環境是台灣有勞保,後期有健保,讓所有民眾都可以就醫;中環境是長庚醫院給予大力支持,當時還有醫院願意投入和支持可能『不賺錢』的領域,提供專責的整形外科加護病房及團隊,我和台灣的顯微重建技術才能有今天,」魏福全說。

「健保維護了台灣人的尊嚴」,但如今制度正在封路

魏福全感慨說,「不管今天健保有哪些缺點,我認為它至少維護了台灣人的尊嚴。這是台灣人的驕傲,讓人生病的時候有尊嚴,尤其經濟狀況不好的人,你想,如果又是外觀上、功能上有殘缺卻沒辦法就醫,在社會上很容易被人看不起。」

但他也確實為未來發展憂心。

受訪的前一日,他開的那台11個小時的「造釉細胞瘤」手術,健保只給付4、5萬元左右,醫師能實際分到的費用不到一半。而同樣整外範疇,狐臭手術後再打2 c.c.的fibrin(纖維蛋白)止血,光注射這個2 c.c.的fibrin也是4萬塊。「這意義是什麼?醫師訓練那麼久,冒這麼大的風險開刀,但注射一個2 c.c.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必要的產品,拿一樣的費用,」魏福全難掩憂心,「以我這個年紀,我很驕傲我的生涯,但也可能是我們自己感覺良好,年輕人覺得你很笨的比例其實很高,以後困難的工作或許沒有人要做。」

醫術或許可以傳承,但傻瓜精神如何培訓?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