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改寫國際整外教科書,如今擔心台灣未來沒醫師開刀──魏福全看見的健保價值和困境
近年因為工傷意外減少,魏福全的重心發展轉向癌症重建。他指出,以實體癌症(即肺癌、乳癌、大腸癌、胃癌、鼻咽癌等實體器官癌症。)來說,外科切除、化療、放療仍是治療的主流 ,當然這三個主流療法也遇到瓶頸,如今也有免疫治療、細胞治療,「但是大家要了解,那是正在起步的未來治療,無法取代現下的主流療法,實體癌症的腫瘤當今最有效的還是能手術就切掉,但能不能去切除,往往是看醫療重建的能力好不好?可以重建、就能去切。」
魏福全以舌癌為例,醫師得切除三分之二的舌頭,但若沒辦法重建,醫師就無法選擇手術,只能轉往化療、放療等,病人受更多苦、費用更高,效果也不如手術的治療方式。
當然這些考驗不只在台灣。魏福全說,近年在美國整形外科的研討會上,討論美容手術的總是圍著幾百個醫師;另一邊討論顯微重建、顱顏外傷等困難手術的,寥寥20個。「一樣是整形外科,醫師們也會觀察啊,哪一科費用比較高、手術時間短、有自費項目,這些都是選科的考量。」
因為醫療生態的改變,醫師間接不開刀,癌症病人就變成化療、放療或選擇高價、卻多數可能療效仍未明的「未來式治療」,魏福全語重心長說,「未來如果說這些病人量減少,絕對不是代表病人減少,而是醫師不做了。可是有些狀況醫師如果不做手術,有什麼取代更好的方法?我的答案是沒有。」
做一台虧6、7萬,「台灣之光」未來會不會得靠外籍醫師?
▲魏福全擔憂,未來困難的外科手術,愈來愈沒有年輕醫師接手;台灣引以為傲的顯微重建重鎮,只得靠外籍醫師來操刀。(攝影/余志偉)
魏福全說,勞保時代有醫師費制度RBRVS(Resource-based Relative Value Scale)(醫療費用支付標準相對值,1980年代由哈佛大學蕭慶倫教授設計的給付相對價值表,希望增進科別、診療項目之間的給付合理與公平性。)的概念,就是把每一個手術制定一組編碼(CPT Code),建立手術的相對價值表。「比如說開盲腸,制定價錢時要考慮開盲腸的手術時間多長?醫師要能做到開盲腸需要訓練多久?困難度多高?風險多大?一一考量過後,再訂出手術給付價錢。」把手術分級,從最簡單的切除,到盲腸化膿、影響到腸子等階段;一個手術若可能需要6到15個小時,給付點數後面就會註記『IC』(individual charge),給付可隨狀況在範圍內調整。」
「健保之後,反而沒有。從我做顯微手術來看,現在的健保給付,比我勞保時期拿到的更不好,」魏福全說,他的學生、嘉義長庚醫院院長林志鴻還告訴他,自己計算發現,每一個顯微重建手術平均都虧6、7萬。
不過,健保曾嘗試要做RBRVS制度改革,但醫院因為考量營運而反對。(延伸閱讀:〈貶值的醫療專業──診察費被剝2層皮,問診愈仔細、做得愈心酸〉)
即便是40多年資歷的魏福全,在開刀前兩天,也會把病人找回診間,解說手術成功率、切除腫瘤要多久、重建又需要幾小時。上刀前,他會帶著住院醫師,花上半小時,再次確認病人的病況;藉由統整文獻、臨床觀察,討論並確定最適當的治療選擇,最後再訂出分工,讓團隊一起達成每一場耗時、高難度、高風險的任務。外科醫師的付出,其實不僅在手術室裡。
林俊甫同樣重視手術前的病家諮詢和說明,對病人家屬仔仔細細地說明手術如何進行、風險是什麼、病人與家屬事前可以做哪些準備,「這是我的老師、榮總前院長李良雄在榮總神外建立的傳統。」
術前的病例說明,當然也是,「無價」。
「我已到了專業成熟的年紀,較能感受病人感激的意義、台灣社會對我的回饋,以及國際上受到的尊重,所以覺得辛苦是值得的。可是我真的願意出來說,年輕醫師沒有我這樣的經歷,你要他走這條路,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久了以後台灣的醫療會變成怎麼樣?有可能就沒有醫師要做這類的手術了,」魏福全提到。
長庚的顯微重建中心,至今有超過87個國家、2,300名醫師來台見習訓練,美國最大的中心都不及這一半,「我們曾經不只是領先世界,而且是『遙遙領先』。」如今魏福全卻已擔心,有一天,台灣反過來得靠外籍醫師來操刀,「我真希望那天不要發生!」
延伸閱讀
文字/陳潔、楊惠君 攝影/余志偉、林彥廷
轉載自報導者《他曾改寫國際整外教科書,如今擔心台灣未來沒醫師開刀──魏福全看見的健保價值和困境》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授權條款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