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所有難題都推給培訓
來源/ 1111人資專區
現今的企業無一不重視“培訓”,當員工一有問題:生產力不佳、良率降低、客訴增加、業績低落時,老闆就認為是不是員工能力不足,應該送去培訓,這個常被我們掛在嘴上的管理方案,長久以來,有被過度神話或當做“管理萬靈丹”的趨勢。企業動輒將發生的管理問題,一股腦兒的希望透過培訓可解決,是不實際的。
企業該如何重新清楚定位培訓呢?企業對培訓有哪些似是而非的觀念?
首先,我們不能把教育和培訓混為一談。教育,是人格特質與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它是一個極為漫長的成長蛻變階段,是累積多年的行為塑造過程,極為深遠、綿長。教育的影響,在人格特質、價值觀、態度等較為隱性的職能條件。而企業對於個人的培訓,是在解決較為顯性的職能條件,技能與知識,沒有這麼長投資與等待收割的時間,須追求成本效益,著重在問題解決,想要窮盡數年的時間,去“教育教化”一個人,是無止境的沉重目標,是不切實際的,企業即使逐年編列再多的預算,也難以持續。
企業若要解決態度的問題,根本的方法是晉用新人時謹慎的篩選,錄用後再以公司規範、獎懲激勵制度去〝影響〞態度,而不是用培訓的手段來處理。
其次,讓管理的歸管理、培訓的歸培訓。培訓不是惟一處理問題的手段,也不要因為找不到解決方案就推卸責任式的把問題推給培訓解決。
依據某商業雜誌對變革工具的分類,遇到管理問題至少有四大類的工具應該被選擇運用。①文化工具:包括願景、企業文化、組織氛圍與公司制度規章規定等。②領導工具:管理影響力、內部溝通說明、共識宣導行銷等。③權力工具:包括角色定位、控制系統、財務誘因與職位升遷等報告體系。④管理工具:戰略規劃、績效評估、培訓、標準作業流程等等。也就是說,遇到管理上的問題,要先思索該運用什麼工具,不同問題要用不同工具來處理,甚至是多管齊下的來靈活使用。所謂的培訓,也只是眾多得以運用的工具之一。
許多企業在推動一些新的專案,在專案過程中大家衝勁十足的想要付諸實行,但是其他相關激勵性的管理配套措施,若沒有同步配合到位,到最後也容易淪為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的下場。就如同,培訓前與後的階段,其重要性往往優於培訓的當時,培訓之前一定要清楚培訓的目標,培訓欲達到的效果,而培訓之後的追蹤更是重要,學員結訓後有無學以致用,有無改變行為,有無持續追蹤改善,都是培訓計畫的工作重點。但實務上,這些最重要的關鍵點,卻總是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