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HR好朋友 HR好朋友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814
置頂

「安慰劑效應」在人資活動的運用

文/龐寶璽(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

人資部門在進行教育訓練的課程規劃時,到底該找什麼條件的講師會讓學員因為信服而提升學習效果呢?遠來的和尚較會唸經嗎?名師必出高徒嗎?官大一定學問大嗎?只要學員相信會有效果,學習就會產生效果。 

在醫學上開發新藥時,存在著「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含義為“我願意”,理解為“我將受到安慰”)。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病患期待自己能得到治療,癥狀果然得到舒緩的現象。這種「期待」所產生的力量,誘發了正向情緒與荷爾蒙,緩解了原有的症狀。

「安慰劑效應」在人資活動的運用-HR
▲一窺「安慰劑效應」在人資活動運用的重要性。圖片來源:freepik,CC Licensed。 


農曆七月鬼門開,即使外商公司入境隨俗也跟著祭拜求平安。世間真有鬼神嗎?祭拜真會得平安嗎?員工若相信世間真有鬼,祭拜真會得平安,祭拜對員工的心安就產生安慰劑效應。安定人心也是人資部門的重要工作。 

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理解為「非特定效應」(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試者期望效應(subject-expectancy effect)。這是心理學上的期待與暗示效應,不只發生在醫療現場,舉凡宗教集會、直銷課程甚至演唱會現場,都會上演這種現象。再配合上「跟著大家走,比較不容易出錯」的從眾心理,這氛圍會凝聚成一股力量,讓人更有信心期待被治療並得到幫助,但也會剝奪獨立思考的能力。 

行銷活動安慰劑效應指的是「相同的商品但價格不同,會造成食用者感受不同的現象。因此內容物相同的東西,標上不同價格時,人們會覺得貴的比較好吃。」一般人對廣告的期待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當廣告發布者權威程度和可信賴度越高,這種安慰劑效應也就越明顯。這就是明星與專家代言的光環效應。 

企業或單位裡面往往會刻意地樹立榜樣和標杆。其實,被塑造出成功者的形象就是一個積極的安慰劑。這樣就可以充分提升員工的期待。他可以,相信我也可以。這種積極的期待其作用與安慰劑非常相似。積極的期待對提升員工的能力和行為水平很有效。員工的這種期望值與動機成正比,而動機就是行為產生的源泉。人資部門在績效管理的激勵措施中,如何轉換員工的動機和保持其合理的期望值,這是提升員工能力與績效的重要課題。 

維持員工健康的身心狀態亦是人資部門的重要工作。員工的健康最終會好轉是因為員工相信身體將要好轉。假如得了小病,因聽了別人說熱檸檬水能加速痊癒,相信喝熱檸檬水能有效,因此喝了這杯,無論病情是否能真正改善,都可能帶來舒緩的效果,減輕疾病帶來痛楚的感覺。無論員工在職場或生活上感覺壓力大時,人資部門若能善用安慰劑效應,安排適度的活動讓員工的壓力舒緩,記憶力和認知能力上升。雖然壓力事件不會消失,但透過適度的舒壓活動,會對壓力的感覺上產生舒緩的效果,使頭腦冷靜下來好好處理壓力。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