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1065
置頂

武漢肺炎防堵、減害換檔關鍵──我們怎麼及早攔截重症高危險群?

關於「切換」的最佳時間點:專家意見仍分歧

除了日本,新加坡也極早做出要讓輕、重分流的預告。2 月 8 日,新加坡病例升至 40 例、成為東南亞最高,總理李顯龍即親自發表談話表示,如果確診人數持續攀升,進行密切接觸者的追踪也將無濟於事,若繼續讓所有可疑病例住院和接受隔離,醫院將應付不來;政府將鼓勵只出現輕微症狀的人去看家庭醫生,在家休養。只有年長者、孩童和有其他併發症的人得入院,以便集中醫療資源。

不過,新加坡的病例數目前也超過 90 例。日、星病例數都遠遠超過台灣,是否是正確的選擇,難以在目前這個時間點判斷,但明顯都以「長期抗戰」的方式,拉長戰線。

事實上,近來國內外專家討論 COVID-19 一旦疫情升溫,勢必得選擇重點減害讓輕、重症分流,把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但何時才是「切換」的最佳時間?台灣專家看法分歧。

「2009 年 H1N1 剛開始時,因為是新的病毒,疾管署也是把每一個病人都當成 SARS 來處理,隔離、檢疫、治療;但大概到了 7、80 例吧,就順利轉變防疫方向了,」郭旭崧說。

根據疾病管制署 2009 年疫情報導,當年 4 月 H1N1 在美國、墨西哥大流行時,台灣立刻成立指揮中心,陸續進行「病例調查、隔離、接觸者檢疫、預防性投藥」,全力將病毒阻絕於境外。一個月後,首例境外移入出現,隨後愈來愈多病例出現,指揮中心 6 月中更改防疫方向,不再強制隔離治療、由醫師評估是否住院、除非發生聚集性感染,否則也不須疫調,並維持勤洗手、戴口罩政策。

但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則認為,(H1N1新型流感)當年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研發出疫苗,在有武器之下,可以放心做到防疫策略改變,「現階段還不是時候,我們要守到不能再守為止。棄守太快,太多人感染,死亡人數會非常可觀,醫院可能也會撐不住,這是我們大家都承受不起的。」

同樣曾參與 SARS 之役的台大急診部主治醫師陳世英也說,「最好是能撐到有效的藥物出來,真不得已社區感染進到了重點減害期,就得嚴防院內感染,因為醫院內的患者都比社區民眾來得嚴重,一旦院內爆發疫情,一下子出現大量重症患者,醫院將難以消化、無法承受,更會造成重症死亡率上升。」


關鍵的重症臨床指標有哪些?

高規格全面圍堵和重點減災,首要目標都是回到臨床守住重症,減少傷亡,讓疫情和緩、安撫民心。新型冠狀病毒重症患者的樣貌,也在研究中慢慢清晰。 

2 月 17 日,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一篇研究〈COVID-19的病理學改變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相關〉,研究針對一名死於武漢肺炎的 50 歲男性進行病理解剖,他在發病第 9 天確診住進隔離病房,出現發燒、嚴重氣喘、血氧低問題,4 天後情況惡化,血氧飽和度下降,心臟驟停。治療過程中接受干擾素、抗病毒藥物、類固醇、高流量給氧等,依舊回天乏術。 


臨床指標一:發病後5~10天是轉重症關鍵

該文指出,從肺部組織檢查發現,死者有肺部瀰漫性肺泡損傷,右肺肺泡上皮脫落、有肺透明膜;左肺也有肺水腫跟肺透明膜,這些都是嚴重肺炎後造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病徵。研究還提到,死者對抗新病毒的免疫力不足而導致失調,引起體內攻擊病毒的T細胞出現過度激化反應,沒有殺病毒,反倒傷害自己的肺部細胞,造成嚴重免疫損傷,病情因此惡化。整體而言,COVID-19 的病徵與 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感染的病理特徵非常相似。

這份研究的結果,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祕書長、台大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在 SARS 時看到的一樣。

「病患從輕症轉重症的關鍵,不是病毒量太多,往往是失調的免疫力,」SARS 時即站在台大醫院第一線感染科的謝思民說,病情惡化,常是人體在面對新病毒時,免疫力分不清要攻擊的對象,結果出現過激免疫反應「細胞激素風暴」,身體無法承受所造成的。 

武漢肺炎防堵、減害換檔關鍵──我們怎麼及早攔截重症高危險群?-ACE2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