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1575
置頂

【肺炎疫情關鍵問答】科學解惑:10個「為什麼」,看懂COVID-19病毒特性與防疫策略

目前台灣統一採用RT-PCR檢測,透過喉頭拭子採檢,由合約實驗室進行,這項檢測是直接檢測病毒,準確度最高,是疫情防堵時期最重要的檢測工具,可以減少漏網之魚、不知情下在社區傳播。但檢測時間較長,最快需4小時,且是機器化作業,檢驗無法隨到隨機,一天會定時上機,所以一般狀況下至少24小時才會知道結果。

不過,一旦擴大流行,採驗人數過多,可能造成實驗室能量不足、甚至讓門急診大塞車,此時即需快篩試驗加速篩檢。包括中研院及國外生技公司,研發抗原檢測,即「快篩試劑」,可在15或30分鐘內知道結果,但快篩偽陰性較高,以流感快篩為例,準確度僅5、6成。

另外,人體通常感染後7到15天會出現抗體,此時可透過抽血確認民眾是否曾經感染過病毒。例如中研院與台大醫學院對台灣首名死亡個案白牌車司機的疫調,以抽血檢驗其曾搭載的一名浙江台商血清抗體為弱陽性,推認為疑似感染源。但抗體檢測不適合用於病例確診,只是疫調輔助工具,多用在流行病學調查。


Q3.為什麼有人痊癒後又被驗出病毒?COVID-19感染後能不能免疫?

【肺炎疫情關鍵問答】科學解惑:10個「為什麼」,看懂COVID-19病毒特性與防疫策略-COVID-19

基本上,人體感染過某個病毒後,體內會留下抗體「記住」這隻病毒,下回病毒再入侵就會啟動防禦機制,所以通常不會被同一隻病毒感染。會出現痊癒後病毒檢測又陽性,有可能是採檢上的誤差、病人還未痊癒、或是極少數的「無法產生抗體」的特異性體質

不只COVID-19有「復陽」問題,其實流感也常出現,有些是病人還未痊癒、病毒沒有消失,因為病毒數量太少、而未採檢到;或是醫護人員在採檢時,力道不夠大、範圍不夠廣、採得不夠深,也可能沒能採到病毒,檢驗結果就會出現陰性。再者,病毒與人體接合的受體是下呼吸道的「ACE2」,上呼吸道的病毒量本來就較少,但喉頭式子只能檢驗上呼吸道。

此外,目前對於這個病毒的特性仍無法完全掌握,變異後會不會造成抗體消失?還需要時間觀察。在過去人類與病毒交手的經驗中,極少數人會對某些病毒無法產生抗體,例如B型肝炎就有1%至3%的人,接種疫苗後仍無法激發抗體,所以即便感染或接種疫苗,仍無法有保護力,可能反覆被感染。目前COVID-19的康復個案報告,都能在個案身上找到抗體,但對這隻新病毒的認識還不夠全面,無法百分百確定不會出現如B型肝炎類似的狀況。 


Q4.為什麼無症狀也會傳染?

【肺炎疫情關鍵問答】科學解惑:10個「為什麼」,看懂COVID-19病毒特性與防疫策略-COVID-19

一般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合理的潛伏期為3到10天,95%的案例幾乎都發生在7天內,超過一週、小於1天都很罕見,但因為COVID-19卻出現無症狀也能感染的狀況,讓其潛伏期不易判定。

WHO提出報告,COVID-19患者中有8成是輕症、近5成甚至沒有明顯症狀。為什麼自己沒症狀、卻可以傳給別人?目前的研究發現,COVID-19的一大特性是,臨床症狀與病毒量多寡沒有直接關係,症狀輕微者與明顯呼吸道疾病的確診者,病毒量幾乎一樣多;台灣確診病人還有症狀好轉、病毒量卻增多的狀況。因此,看似健康的確診者,還是會排出病毒造成他人感染,但其本身沒有症狀可能是病患本身的免疫力「過弱」導致

病毒跟免疫系統作戰時,病毒所在的鼻黏膜、呼吸道表面被破壞,就會造成不舒服的症狀。若病毒長驅直入,免疫力較差的人、免疫系統「不積極」,會和病毒打持久戰,而慢慢把病毒清掉,所以產生的症狀就不強。這也能合理解釋,為何現在的研究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的病毒量與一般確診個案一樣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無症狀感染者仍然有機會快速改變、轉為重症。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