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HR好朋友 HR好朋友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388
置頂

由 HR 經理回答「WFH」常見問題!對雇主來說,該如何打造理想的遠距工作環境?

問:我們都知道遠距工作有許多好處,而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仔細介紹,能否請你先分析遠距工作可能帶來的缺點,讓讀者朋友們可以事先打個預防針?

答:大致說來,遠距工作的缺點大致包括以下這些:

  • 一、缺乏面對面的人際互動與社交機會。

  • 二、可能產生寂寞感與疏離感,或導致員工缺乏向心力。

  • 三、如果家中沒有特定的工作地點,可能造成上下班的界限變得模糊。

  • 四、雇主更會利用科技監控員工。

  • 五、員工在家工作必須自行吸收水電與網路等成本。

  • 六、如果一個家庭內不止一個人在家工作,可能會有空間不足或互相干擾的問題。

  • 以上這些缺點有些已有解決方案,我將在後面章節中一一介紹。

問:對雇主來說,該如何打造理想的遠距工作環境?

答:最重要的面向包括 IT 系統、財務(包括稅務規範等),以及相對應的人力資源系統。以下再細分為幾大重點:

  • 一、確保每位員工都有適當的工具,包括適合工作的桌椅、電腦、耳機,以及最重要的──快速網路。

  • 二、準備好配套的軟體,包括通訊軟體像 Slack 或 Microsoft Teams;線上會議軟體像 Zoom、Google Meet、Around;文件分享軟體以及專案管理軟體,後者尤其重要,因為它能確保每位員工都能精確掌握工作進度,一般較常使用的軟體有 Notion、Trello、Asana,或是後臺工程師常使用的 Github。

  • 三、開始數位化所有資訊,讓員工可以透過雲端取得公司所有的檔案。我推薦使用 Google Workspace 和 Notion,因為方便使用,容量也很大。

問:身為遠距工作招聘經理,你覺得符合哪些條件的員工比較適合遠距工作?

答:首先,做為員工應該先確認這種工作模式真的是自己想要的。遠距工作模式不適用於所有人,尤其是習慣被上司緊盯著工作的員工,在遠距工作的情況下可能會適應不良。申請遠距工作職缺時,已有遠距工作經驗者通常比較吃香,因為他們具有能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的經驗,而這種能力可以證明他們不太需要監督(supervision)就能自我督促以順利完成任務。通常意味著這類型的工作者有強烈的 ownership,是能為自己也為工作負責的當責者。

其次,遠距工作需要以大量書寫做為溝通的基礎,員工是否擅長以文字和團隊溝通,就成為雇主最看重的能力之一。通常從招聘過程中的筆試就能看出應徵者是否具備這種能力,建議想找遠距工作的讀者朋友不妨多加強自己的文字溝通能力。

此外,雇主也會考慮成為遠距工作者的員工是否有良好的支持系統(support system),遠距工作最大的問題就是寂寞與孤立,因此雇主會想知道員工在家是否有人可以在他需要幫助時提供支持,無論是生理或心理上的支持。
其他需要考慮的能力與人格特質包括:

  • 一、知道何時應該主動和主管、團隊溝通。

  • 二、建立自己工作時間表的能力。

  • 三、確保上下班有明確界限的能力。

  • 四、堅守工作的基本原則。無論是遠距工作還是傳統模式工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還是理解自己的角色與責任,並專注在如何達成公司期待的結果。

問:遠距工作的未來發展為何?

答:美國矽谷傳奇投資人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曾公開表示遠距工作已在根本上改變了世界,他將這個現象稱為「永久的文明轉折(permanent civilizational shift)」,宣稱遠距工作不但比網路的發明更重要,還是他有生之年親眼目睹最重要的改變。
根據專門聚焦遠距工作模式與彈性工時的研究型顧問公司「全球職場分析組織(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的統計,從二○○九年起到二○二二年,遠距工作者的成長幅度高達一百五十九%,大型科技公司像 Dropbox、Facebook、Google 等早已陸續宣布,遠距工作模式將成為永久的常態,而不只是疫情下的產物。知名全球人才媒合公司 Upwork 更預測到二○二八年,全世界將有七十三%的組織機構將轉型成為遠距工作型態。

而 GitLab 平臺的《遠距工作報告(The Remote Work Report 2021)》也顯示,五十二%的企業員工表示會為了在家工作,離開維持傳統工作型態的公司,轉而為遠距工作的公司服務。這個現象說明了如果雇主要留住人才,就必須考慮允許遠距工作的可能性,因為除了薪資或福利等條件之外,員工考慮加入一間公司的指標還新增了是否能遠距工作的選項。這些事實告訴我們,遠距工作的未來勢不可擋,無論你是老闆或員工,都應該做好準備。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