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接班人 先看人格特質
來源/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 HR知識中心
台灣正面臨產業典範轉移的困境,加上第一代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也都到了世代交替的年紀,如何選擇新的領導人,順利完成接棒,由他們帶領企業度過產業轉型的陣痛期,已是台灣企業重要的課題。
勤業眾信集團總裁陳清祥指出,根據「台灣30大集團接班」關鍵報告顯示,超過六成集團接班狀態不明,僅兩成企業點名「接班人」。另有媒體調查,台灣有高達75%的大企業,沒有完整的接班計劃。因為,「接班」議題在台灣是老闆不願意談,大家又不敢碰觸的議題。
歐美國家咸認接班會影響公司價值,近八成的企業董事會,都非常重視而且已有完善的接班計畫。反觀台灣,這一點做的準備實在不足,長遠看來將影響國家競爭力。
陳清祥表示,一個發展完整的領導人接班計劃,能夠為一個組織帶來良好的管理。換言之,一個未經縝密規劃的接班,將會導致不必要的成本增加、風險提高,以及投資者的不信任。
如果人才是公司中最重要的資產,那麼督導人才管理以及接班計劃,應被視為是對這資產的投資。當一個強而有力的計畫,提供一個順暢的領導人交棒,無論這個公司是因為計畫性交棒或事出緊急,它都能夠適時保障利害關係人的權益。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順仁表示,企業找不到接班人,領導人要負最大的責任,因為沒有把培養接班人當做重要的企業責任,結果就是臨到退休還找不到接班人。
第一代拿著皮箱全球走透透的企業家,因為創業過程太辛苦,在沒有什麼幫手的情況下,一肩挑起全盤的工作和責任,要開發業務、管理生產流程,有時還要調錢跑三點半,因此他們是全才型的領導人,不論企業經營的哪一個面向,都受過嚴格的考驗。
等到事業開始有成就,專業分工就出來了,這時每個部門的經理人,在自身的專業領域都是獨當一面,但是要做總字輩的領導人,在管理技能和專業上,就顯得不足。
劉順仁表示,很多第一代的企業家,總是認為第二代的接班人「怎麼這麼差」,卻沒想到那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交棒的全盤計畫,才會沒有人可以接班。
在幾次大型企業交棒不順利的消息傳開後,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很多接班人的機制和傳承制度開始啟動,把未來可能的接班人選遴選出來並著手培養,儘管晚了一點,但仍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
劉順仁指出,企業在選擇接班人時,必須要考量到「德厚、器大、識深」等人格特質。其中道德是最重要得一環,道德不佳的領導人,無法開創有道德的企業文化,而很少有無良企業可以永續經營。
所謂的器大,指的是格局和專業知識,身為企業的領導人,財務、業務、研發都必須有所掌握,並且洞悉競爭對手,知道客戶要什麼,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員工溝通能力,這樣才能讓股東放心、顧客安心。
至於識深,就是要有長遠的眼光,很多領導人眼光只放在看得到的地方,卻對未來十年的發展漠不關心,在產業十年一個大變化的現況下,目光短淺的領導人,很快就會將企業帶進胡同裡。
梯隊培訓 列績效考核
企業如果要永續經營,中高階主管在上任的第一天,就該開始找接班人,許多企業將培養接班人當作升職的績效指標之一,如果沒有培養出接班人,那就無法繼續往上爬。這樣一來,每個梯隊都有好幾個接班人選,人才不會出現斷層,員工都樂於表現,這才是良好健康的永續經營環境。
資料來源:聯合人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