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HR好朋友 HR好朋友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984
置頂

過勞、過勞死的判斷方式|法律百科

文/陳俊愷


本文

過勞、或是過勞死,為引自日本的名詞,用以泛指勞工長期處在高壓工作環境下,導致的職業災害,我國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亦引進制定「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1]」,俗稱過勞指引,用以認定是否屬過勞導致之腦心血管疾病,如中風等。

 

一、過勞職業病認定-勞工過勞是本來就有病?

過勞職災相較傳統職業病,受到勞工本身體質影響更多,因此在因果關係認定上更為放寬。前述過勞指引於2010年修正後,凡因職業促發,至「明顯惡化加重病情」,導致腦心血管疾病,均屬過勞職災申請勞保給付之對象。而放寬的原因,就是因為實證研究中,長時間工作會對勞工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並且避免雇主將過勞職業災害全歸咎於勞工體質特性,不願負責。


我國職業災害給付,可分為勞保職業傷病給付,以及雇主依勞動基準法第59條[2]之職業災害補償責任二種,前者由勞保局及行政法院判斷,後者則由民事法院處理;而雇主責任在民事法院判斷中,雖不受勞保相關[3]法條拘束,但是若判斷標準與醫療專業有關,民事法院多加以尊重之,例如過勞指引之工時標準。


另外過勞引起之職業傷病,除傳統之腦心血管疾病,亦包含精神疾病在內[4],例如常見的憂鬱症及躁鬱症,獲勞保局以及民事法院[5]承認,不過目前我國法院尚未出現勞工勝訴之過勞自殺案件。雖然該指引內容承認某些異常事件,例如突然出現巨大壓力源、難以負荷等可能促發過勞,因此未達法定加班時數不代表就沒有過勞,但民事法院在認定時,相較勞保局,更強調上述時數標準為過勞之主要認定方式,因為勞工保險由行政機關判斷,勞保局要職權調查證據,容易考量其他異常事件因素,但對民事法院判斷勞基法職災補償而言,雇主責任仍依照舉證責任分配法則,時數標準較容易操作(表1)。


表1 過勞指引的工時標準(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