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頭跟(招募)人資的異同|職場觀落陰
偶爾會聽到獵頭轉人資,或是人資轉獵頭後,常需要一段不短的陣痛適應期;又時不時會聽到公司要求人資作獵頭的事情,或要求獵頭新增許多類似人資的檢核表後,導致組織人員的大波動、甚至離職潮等,所以想以自己轉換的心得及聽過的狀況,聊聊彼此工作的不同。當然,台灣的公司、工作型態太多了,並不能以一概全,只是一點分享。
*本文所稱「人資」,係指招募領域人資
工作本質相同,都要促成「適才適所」、相互成長
獵頭(HeadHunter)和人資(HR)對人都要有高敏銳度,才能同理人選埋藏在心裡的真實需求、進而媒合公司所需,共同促進「適才適所」: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使員工和公司彼此能相輔相成的成長。
由於工作的本質相同,因此在許多人的想法中屬於「差不多」的工作,但接觸下來又常有說不上的微妙分野,主要來自於:Checking的數字不同,導致工作目標有別;工作目標有別,造成執行方向分歧;執行方向分歧,產生工作模式差異。接著便針對這幾點簡單聊聊。
Checking的數字不同,導致工作目標有別
一樣是找人,但獵頭跟人資背後review績效的數字不同,導致工作目標有別──獵頭背後的數字是業績、人資背後的數字是缺額──即,獵頭的工作目標是達成獎金所需、人資的目標是解決公司營運所需的人力缺口/確保各單位運作順暢。
所以相對之下,獵頭談成一位高階(高薪)人選,對達成工作目標的幫助,會高於初階人選;尤其以獵頭的工作模式來說,推介高階跟初階人選所花費的effort其實差不多,因此在案子的挑選上就很明確。
但對於人資來說,假若(營運中的組織)有10名人力缺口,配置為高階主管1名、中初階主管2名、基層人員7名的情況下,雖然並不能挑案子、換案子,但快速的找到7名基層人員對組織維持運營所需的幫助,通常遠大於找到1名高階主管,因此先後順序就截然不同。
工作目標有別,造成執行方向分歧
高階人選轉職風險通常較高,故思考時間較久,且較少讓自己的資訊出現在公開平台上,所以獵頭常需要花更多時間cooking一名人選,可能幾個月、半年甚至一年以上。而這段時間的聯繫並不只是單純的噓寒問暖,需要提供切合需求的產業趨勢、資訊及剖析,讓人選進行充足的思考。
所以獵頭可能會約個雙方舒適的地方聊個一兩小時(也是常有人戲稱獵頭的工作是喝咖啡的原因),讓彼此建立充足認識;結束後獵頭可能再花幾天蒐集產業資訊提供給人選,為了半年後可能的合作機會作準備。而且在見面前,通常已經先花了幾天的時間蒐集資訊、經過了許多次交涉。
初階人員的轉職則通常較迅速、直接,比較常是離職前、離職了才要換,也未必有意願跟人資慢慢聊,下決定也快速;同時從公司下命令給人資到需結案時間也較急,因此人資就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足夠的人選、快速的判斷、並提供足以讓人選加速判斷的資訊(通常是公司內的狀態),以解燃眉之急。
因此換言之,如果企業人資一樣花幾個禮拜時間投入一個人選,然後回報主管說:是為了半年後的「可能性」,大概會被轟飛到幾百公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