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麼多員工領了年終就走?」——老闆、HR該知道的:應付年後離職潮的四項體認
文/鄭志豪 Do The Right Thing
原文標題〈「為什麼有這麼多員工領了年終就走?」一家小公司老闆的悲鳴,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應付年後離職潮的四項體認〉
一位這兩年自己出來創業的朋友,最近一次碰面時,有點羞於啟齒的問我:「Alex,你過去在企業時,遇過很多員工都會領了年終就走嗎?」我聽了後差點噗哧一笑,接著馬上恢復正經的跟他說:「你到現在才遇到?我幾乎每年都遇過這種情況啊!」
他聽了之後覺得很驚訝,倒也不是直到今天才知道有人要離職也一定要撐到領完年終這件事,只是覺得自己對待員工像家人一樣,沒想到還是真心換絕情,有人說走就是要走,一點緩衝的時間也不留給他,讓他有些錯愕。
想給他一些建議,也希望給每位現在正擔任主管或老闆的朋友一些針對年後離職潮的淺見。
1. 視為常態
那位朋友之所以覺得有些失落,是因為他並不預期到有那麼多人要走,甚至開始很負責的檢討起自己,是不是自己這個老闆有哪裡做得不夠好?
當然,勇於檢討自己的老闆,當然是件好事,因為這起碼代表他不會對問題視而不見。然而,有批員工說走就走,真的只會是自己的問題嗎?又或者可以這樣說,即使真是自己有問題,我們又真的能即時改進嗎?
相較於領了年終獎金就走的年後離職潮,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全年的人員流動率,而且該重視的是比較和變化,而不只是絕對值;所謂比較,就是人員流動率20%到底好還是不好?這得看你所在的業界平均是多少而定。假如你那個業界的平均人員流動率是30%,那你的20%當然就算表現不錯;但假若業界平均只有12%,你就該去檢討自己從工作環境到員工福利到底還有什麼可以改進之處。
另一個比較,就是和你在那個業界的主要競爭對手比較。我常常與許多還在業界的朋友聊天,每當我問到他們對他們的主要競爭者有多少了解時,萬一他們只知道彼此間的營業額及市佔率的差異,我都會感到非常詫異;他居然不知道對方請個業務主管平均年薪大概會是多少?也不知道對方公司的績效獎金平均會是本薪的多少%?當個CEO就算再不需要事必躬親,請HR每季去蒐集這些情報總是必須的吧!當你連行情都不清楚,你該怎麼跟對手在人才上競爭?萬一你的競業條款又很弱、對手有朝一日把你的高階主管連同他帶的整組人馬都挖過去時,又該怎麼辦呢?連細節和市場現狀都掌握得不夠清楚,真以為每天喊些領導理論的大哉問就會有用嗎?
至於變化,就是自己和自己過去每一年的比較對照。以我自己來說,我曾經在一家公司成功的連續兩年都讓人員流動率下降10%,之後則一直能穩定維持在那個數字;對我來說,在無須大幅增加人員薪資支出的情況下,能夠達到這樣的成績,雖然還不夠理想,但起碼代表情況有所改善。另一個值得觀察的變化,則是在公司的不同部門之中,觀察是否有單一部門的人員流動率快速升高?舉例來說,供應鏈的人員或許每個都不動如山,但同時間客服部門的人員流動率卻突然升高了三倍,這時你就要設法去了解箇中原由,或許你會訝異的發現,原來供應鏈的到貨速度和倉儲處理出了大問題,而讓客戶大發雷霆;但供應鏈的人員反而虛與委蛇的遲遲無法妥善處理,反而造成直接面對客戶的客服同仁受不了壓力而紛紛離職。事若至此,重點已經不只是設法降低單一部門的人員流動率,而是找出讓公司會損失業績和客戶的嚴重問題。
人員流動率一高,公司想好也難。我就曾經去上過一家連鎖通路的課,來上課的店長人人奮勇爭先而參與度極高;下課時和大家聊天,不問還好,一問之下差點嚇到,原來那家通路的門市人員流動率居然超過100%,而且已經連續三年了!這代表什麼呢?代表每家門市的人員一年不到就全換了一輪啊!別說業績或服務品質了,只怕每天只要花在招募訓練新人上,店長和各區的幹部就已經疲於奔命了吧!
再就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年後離職潮無論再可怕,萬一你的員工連年終都不想等了、就急著非走不可,豈不代表公司出了大問題而人人非得即時跳船?所以,年後離職潮肯定會造成許多人力缺口,但假如每位主管或每位經營者都把它視為一個就是會發生的常態,並且提前做出因應,就能讓這樣的衝擊降至最低。
2. 徵人唯「需」
至於該如何因應?包括從招募開始的整體人才戰略,就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對於以高階主管為目標的朋友們來說,透過有效的職涯規劃和自我精進,十年奮鬥之後拿到你在新鮮人時年收入的五到十倍,並不算是一個太難以達成的目標。然而,以文章一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為例,他所面對的是一群基層員工的年後離職潮,而以基層員工來說,雖然未必只有22K,但他們很可能在現階段只能拿個三萬出頭的月薪,然後看看未來能不能隨著年資增加而拿到四萬至五萬的月薪;因此,對基層員工來說,就會發生下列兩個狀況:
- (1) 他們可能會利用自己還年輕的黃金期,去找一個薪水較高的工作,即使一個月只多個五千到一萬元也無所謂;
- (2) 假如他們去哪家公司的薪水都相差不遠,他們也不見得會對任何一家公司產生忠誠度,很可能會因為例如自己同學或好友相招就一起去了另外一家公司,又或者是單純為了現任公司的一些小小不滿或摩擦,就想說去另一家也沒差的揮揮衣袖而不帶走一片雲彩。
要提醒大家,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如此;但假若上述情況真的發生,你該做的就正如前一點所說的,請把這樣的狀況視為常態,因為他們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何去何從。
那做為企業經營者的朋友又該怎麼辦呢?只能任由好不容易上手的員工來來去去嗎?與其用人唯「才」、滿足所「需」,不如轉念想想,從招募開始就徵人唯「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