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甄選人員應扮演公司形象最好的化妝師
文/盧冠諭
在經典日劇【長假】中,身為女主角之一的小南,曾經有一句對白令人印象深刻:我又應徵失敗了,已經應徵了23家,我不會再買他們公司的產品。
身為企業內部從事招募相關工作者,對於最後一句「我不會再買他們公司的產品」這句話,應該要有高度的敏感度,感覺有不對勁的地方,居然應徵者會把應徵工作的經驗與購買公司產品兩件事情做連結,可見在面試過程中應該有一些狀況出現,造成應徵者有不舒服的感覺發生。
一場企業甄選面試的過程,就像商場上買賣雙方交易的議價與談判,兩者皆希望最後的結果對於自己有利,有些面試是屬於賣方市場,應徵者由於能力出眾,因此顯得奇貨可居,企業無所不用其極希望其加入;有些面試屬於買方市場,企業擁有決定權,希望從眾多候選人中選擇最佳人選加入團隊,上述兩種情境皆有可能在招募甄選面談的過程中發生,不過在實務面而言,通常隨著企業的知名度或規模越大,後者發生的機會就越高。
也因為如此,當企業站在買方立場時,由於應徵者供過於求,有時甄選面談的主導人員(可能為人資人員,也可能為需求單位主管),就會不自覺被企業的光環所蒙蔽,以高姿態示人,認為應徵者是來求工作,能夠安排應徵者進行面試,乃是給予應徵者很大的恩惠,因此對於應徵者的態度,有如在賣場選商品一樣,挑三揀四,一遇到不符合需求的應徵者,要不就是換個晚娘的嘴臉、要不就是針對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甚至最誇張的還可能立馬起身走人,不想浪費時間,往往也因此造成應徵者有不舒服或是不被尊重的感覺出現,通常需求單位的主管因不了解招募甄選的重要性,發生上述狀況的情形更為明顯。
這樣的作法不能說有錯,企業的經營本來就是講求將本求利,一切以效率為先,但是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仔細想想現在許多企業都花了許多的預算在進行顧客關係經營,希望藉此強化消費者對於其品牌之認同與忠誠度的維繫,結果卻因為一場應徵者面試不愉快的經驗,而讓之前的努力功虧一簣實為可惜,建議招募甄選人員應重新定位自己在面試過程中的角色,期許自己成為企業形象的化妝師與代言人,讓應徵者就算面試沒有錄取,也會感謝企業提供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具體作法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部分著手規劃:
一、面試前
建議企業內部應建立招募甄選面試標準作業流程,明確定義進入面試階段應徵者之條件標準,在履歷篩選的部分就先將不合適的人員進行汰除,避免邀約面談後因應徵者之表現與需求單位主管期待落差過大而有不適當之反應。
二、面試中
人資單位應於面試前建置各職位之結構性面談題庫,並協助需求單位主管了解如何運用,避免因說話的方式,讓應徵者對於雙方之溝通有誤會產生。
三、面試後
不管面談結果如何,應該多花一點時間處理應徵者的心情,感謝應徵者願意花時間給予企業多一點了解機會,作為面試流程的完美結尾。
換個角度想,也許該名應徵者的條件雖然無法加入公司,卻可能因此多了一位公司死忠的粉絲,讓這場面試有如行銷資源投入般,發揮更大的效益也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