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1579
置頂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工研院
▲新北市社區防疫示範演習中,醫護人員正在演練快篩流程。(攝影/楊子磊)

文字/嚴文廷、柯皓翔、楊惠君  攝影/楊子磊、王容慧、許𦱀倩  設計/黃禹禛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瞬息萬變,台灣已突破300例,境外移入個案數是本土案例數近6倍。隨著全球大爆發,如何儘早、儘快把疑似或無症狀個案攔下隔離或治療,快篩試劑被認為是重要工具。 立法院通過的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案,也編列1.4億元在快篩研發。

台灣研究單位也陸續完成領先世界的技術突破──工研院開發出世界最迷你的隨身型PCR(聚合酶連鎖反應),如同行動實驗室,可在社區或邊境針對高風險特定群聚族群即時篩檢;國衛院單株抗體已率先完成活體病毒篩檢,4月8日將進行招商說明會;中研院快篩試劑也將啟動技轉。


COVID-19無症狀感染、無法準確判定潛伏期等詭譎症狀,讓它快速在全球蔓延,也成為防疫最困難的盲點。在多數國家病例陡升下,韓國是少數歷經社區大爆發後,少數能達到 「拉平傳染病曲線(flattening the curve)」(縱軸設為病例數、橫軸則是時間,畫出來的線條愈平緩,表示病例增加得愈慢、疫情逐步得到控制) 的國家──3月初疫情高峰時,每日新增病例就近千人,在1個月內獲得控制,如今已降到百餘人;截至3月底韓國總確診為9,500多人、死亡人數152人。

韓國4月1日才要開始「全面封關」、 針對所有入境人士隔離14天,全面封境手段比台灣及許多國家來得晚。但「壓平曲線」的表現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包括法國、瑞士都向韓國取經,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口中對於「可以戰勝病毒」的例證。

韓式策略中,「得來速式」的快篩及社區普篩,被專家視為最主要關鍵之一。韓國在首例確診後,政府便主動尋求生技業者合作,以快速通關模式製造快篩試劑,如今每天生產10萬個,還能有出口。50個免下車的「得來速快篩」、全國達30萬次的普篩,快速隔離疑似病人,讓醫療體系全力搶救確診者而不至於被大量湧入的疑似病例擠爆。

快篩,為什麼重要?對下一階段疫情的幫助又在哪裡?


快篩,「超前部署」重要的一環

針對COVID-19病例確診,WHO及各國衛生單位訂定的標準,仍需以RT-PCR(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反轉錄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將受檢者檢體中的核糖核酸( RNA)利用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反轉錄成核酸序列(DNA)片段進行大量複製,確認體內是否帶有病毒))做確診工具,也是目前台灣做的篩檢方式。但RT-PCR只能在大型中央實驗室進行,檢測需要4到6小時才能完成;若加上運送樣品、需一定數量下才會開機作業,檢測結果最快仍須24小時才會出爐。

儘管疾病管制署(CDC)擴增的研究單位和醫療機構實驗室達34個,每日檢測量能超過3,200個,但台灣病例數持續走揚,一旦實驗機構能量塞爆、等待確診的時間勢必拉長,將威脅社區防疫網。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即擔心,現在醫檢師做這麼辛苦才好不容易將疫情壓著,一直反覆操這些醫檢人員不是長久之計,這也是為什麼需要發展「快篩」,將疑似病例先做分類,快篩陰性就回家隔離,陽性再採樣進實驗室檢驗,才能保全台灣醫療不至於被案例壓垮。

WHO於2月推出的COVID-19研發藍圖也指出,在社區中設置快速診斷檢測站、快速地識別可疑患者,能估算出病毒傳播的範圍,加強防疫。流病專家、副總統陳建仁受訪時也提及,「快篩是超前部署的一環」,萬一武漢肺炎進入社區傳播階段,開業的診所就需要快篩工具。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