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1579
置頂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

快篩準不準?分子檢測、免疫檢測、抗體檢測,差別在哪?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工研院
▲PCR是檢測病毒基因序列的重要工具,靈敏度高;圖為一位醫生正在使用PCR檢測禽流感病毒。(攝影/REUTERS/Stringer/達志影像)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解釋,檢測病毒的工具分為「分子檢測」和「免疫檢測」。分子檢測為實驗室操作,主要針對病毒的「核酸檢測」,直接去找病毒;免疫檢測則針對病毒引發的人體免疫反應,如以合成抗體檢測患者檢體中是否含病毒抗原,或在感染後從病人血清中測抗體。

RT-PCR屬分子檢測,是檢驗患者檢體中否包有病毒基因序列、經由實驗室檢測儀器擴增、放大找出病毒,是最直接的證據,屬於病例確診工具,但作業時間較長,約耗時3至4小時。

當一個疾病進入社區大流行或成常規疾病,就需要更快速的初篩工具、加速判定。施信如以流感為例,目前流感使用的「快篩」,是偵測病人檢體中流感病毒的抗原,屬免疫檢測,但免疫檢測的快篩雖然快、卻有「靈敏度」挑戰,流感快篩15分鐘內即會有結果,靈敏度只有約5到6成,可能出現有感染、沒被檢出的「偽陰性」問題。不過,流感已有「克流感」這類有效的抗病毒藥物,若快篩陽性就能提早投藥,減少重症個案的發生。

另一種「抗體檢測」,適用的時機是感染中後期,當病人內病毒量已經很低,透過抽血、檢驗抗體的方式,確認人員是否曾感染,作為防疫追蹤用。

COVID-19已進入大流行、更被認為會和流感一樣成為常態性疾病,各國陸續傳出大規模群聚感染,施信如認為,這種情況下快篩能有效分攤檢測量能,及時隔離疑似病例。不過,若快篩「偽陰性」太高,COVID-19又不像流感已有特效藥,未被檢出的病人進入社區,亦可能引爆大流行。她強調,快篩後面一定搭配隔離、分艙分流等配套措施,快篩還是能在郵輪、班機等群聚情境發揮功效,確認人群風險、是否加以隔離,「100個人裡面儘管測得出30到50個人,意義還是很大。

快篩工具如兩面刃,不能只有快、還有夠準,才能減少偽陰性「縱放」個案;又不會過多偽陽性,無助緩解實驗室確診壓力。近來即爆出西班牙向中國購買快篩盒「反應率不到30%」,以及捷克、土耳其、菲律賓等國的類似糾紛。施信如表示,快篩試劑的研發,檢測病毒專一性較不是問題,較困難的是靈敏度,COVID-19快篩若能達和流感差不多的靈敏度已算成功。此外,後續驗證和廠商生產能力也相當重要。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工研院

疫情爆發至今,世界多國雖宣布已研發出快篩試劑,但不只是比速度,能兼顧檢測的靈敏度與專一性,在適當情境下發揮防疫功能,才是競逐重點。台灣在分子檢測和免疫檢測,都出現了新的突破。工研院團隊研發出「迷你版」的隨身PCR,有潛力成為世界首個商品化的「手持核酸分子快篩系統」;而國衛院和中研院都已經找到能辨識新冠病毒蛋白質的單株抗體,預計都在3個月內可進入商轉程序。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