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1579
置頂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

工研院獨創「手持PCR」:1小時出爐,具邊境快篩分流潛力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工研院
▲工研院研發的「手持核酸分子快篩系統」可望作為台灣快篩的祕密武器,兼顧檢測靈敏度和速度,適合在邊境、社區使用。(照片提供/工研院生醫所)

1月下旬,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即召集經濟部、衛福部、科技部討論產官學對科學防疫超前部署進行規畫,2月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升為一級開設後,3月9日增設研究組發展組,由國衛院院長梁賡義擔任組長,已設立檢驗、藥物、疫苗、技術支援平台,各由國衛院、經濟部工業局、科技部生科司等擔任各小組召集人,把跨部會平台架構起來。

「COVID-19看來是會流感化,最重要的是疫苗研發,儘管美國或其他國家也在快速發展,就算明年上巿、會不會分到台灣?這是隱憂,所以一定要研發自己的疫苗,必須要做。但目前防疫階段,最急迫需要的是快篩工具,」梁賡義指出。

立法院通過的600億「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案」預算中,快篩研發就編列1.4億元,也超過疫苗和藥物篩檢。其中,1.2億元編給了經濟部工研院的分子快速篩檢系統。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工研院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工研院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手持核酸分子快篩系統」具有準確、快速、可移動三大優勢,目前規劃4月底前完成開發,進行病人的樣本測試,5月底前送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審核,以專案方式申請搶在6月通過審核開始量產,希望9月前上線。(攝影/王容慧)

為什麼經濟部如此看重這套系統?經濟部次長林全能接受《報導者》專訪時信心十足表示,在前期測試中,這套系統與此次COVID-19確診病例的RT-PCR檢測結果對照,靈敏度90%,60分鐘可取得結果,並且只有一個可樂罐大小、可以隨身攜帶,具有準確、快速、可移動三大優勢。

這套「手持核酸分子快篩系統」形同隨身迷你PCR,綜合了免疫快篩試劑的即時性、個別化,也兼具PCR實驗室的靈敏度與專一性。先採集受測者喉嚨、鼻腔等上呼吸道檢體後,經30到40分鐘的檢體病毒萃取、即如同脫掉新冠病毒的外衣般透過試劑將病毒打破;第二階段再將試劑放入熱對流機台讓基因序列擴大反應、進行判讀,運作流程與RT-PCR相似,整個檢測可在1小時出爐,比傳統RT-PCR的4小時省了很多時間。

整套技術皆由工研院開發。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精準醫療指引診斷技術組長陳廷碩解釋,從4小時縮短成1小時的祕密在於「快速熱對流」縮短傳統熱循環所需升降溫時間,快速地讓樣本在攝氏94度與57度之間流動,試劑中的成分也會在適合溫度下,啟動基因片段的複製,不斷放大核酸數量,能被儀器偵測到是否為陽性。

由於迷你、可攜式,一旦疫情擴大需進行社區篩檢,可放置診所進行;或是發生如鑽石公主號郵輪靠港、特定嚴重國家返國的邊境篩檢狀況時,亦可快速篩檢,讓社區和邊境把關更即時。工研院生醫所長林啟萬進一步說明,依照疾管署目前規範,COVID-19屬於第五類傳染病,仍需由專業人員採檢,並於認可的實驗室進行檢驗,但若未來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通過後,相信指揮中心就能在機場或社區訂定檢驗規格與流程。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