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非視不可

站內廣播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4576
置頂

帶人也帶心,內科 ICU 病房護理長硬著頭皮說:「收了就要想辦法!」

帶人也帶心,內科 ICU 病房護理長硬著頭皮說:「收了就要想辦法!」-八仙塵爆
(圖/翻攝自八仙塵爆紀念單曲 回歸)


塵爆當晚,淡水神經外科加護病房收治三名燒傷 80% 以上的患者,爾後被徵召為集中照護單位之一,陸續收治高達十位大面積塵爆病人。李珍珍坦言,過去病房照護是以神經外科的病人為主,對於燒燙傷並不熟悉,更不清楚如何預備燒燙傷加護病房的環境。
 

「收了(病人),就要想辦法。」李珍珍說的直率而實際。


李珍珍陸續向台北燙傷中心及其他護理長請益、也請整形外科專科護理師盡量協助,包括如何整理加護病房環境、準備備用物資清單,更請感染科、麻醉科為護理師上課,提醒如何降低傷口感染機率、為病人做疼痛控制。


尤其初期換藥時,因為每個人的耐痛程度不一,就算止痛藥物已經照常規給了,病人依然痛到哀哀叫麻醉科徐永偉醫師因而主動在換藥期間到病房支援,給予止痛藥物的調控建議,為護理團隊帶來很大的支持。


「當時光是線上的病人照護就已經忙翻了,後端物資、器械、設備等需求還不用開口,就有督導先幫忙想到、做預備。」李珍珍回憶那段時光雖然辛苦又忙亂,但對大力給予後援的護理督導陳思佳及副主任李美玉充滿感謝。

 

內科加護病房硬著頭皮 自願接受徵召

從醫院 Line 群組得知塵爆事件後,心臟血管加護病房護理長吳德玉原本覺得與內科病房應該無關,但打電話到病房關心狀況後得知收了兩位患者,但團隊還可以應付。星期一上午,護理部督導召集所有病房護理長,告知醫院收治大量塵爆病人的現況,佈達集中照護病人的院方要求。
 

儘管當時吳德玉對燒燙傷照護還沒有太多概念,當下即表示願意每次承接最多五位傷者,主因病房內空間都有完整區隔,易於感染控制,理應對塵爆病人的照護有幫助。孰料,這樣的決定卻引起單位內部分資深護理同仁的壓力。吳德玉只好一次次地內部溝通及調整班表,盡可能扛下大多的照護及預備工作,加上陳媺媺時常過來幫忙,給予病人照護的建議後,才順利接下這個大任務!
 

病房特地空下一床的空間,放置著塵爆病人需要的相關物資,當時吳德玉與病房書記田瓊華看著這些完全不熟悉的物品,一股「未知的壓力」湧上心頭。更別說每天都要執行的換藥,吳德玉回想一開始的情形,只有「手忙腳亂」可以形容,但田瓊華仍協助儘速補充足夠物資,並且按照消毒日期先後排列,肩負起後勤補充的重要角色。

帶人也帶心,內科 ICU 病房護理長硬著頭皮說:「收了就要想辦法!」-八仙塵爆
(圖/翻攝自八仙塵爆紀念單曲 回歸)


實事求是的個性,讓吳德玉很快從挫敗中思索改進的方法,首要改善的就是換藥流程。吳德玉借來兩台大網車,把所有換藥時會使用到的紗布、生理食鹽水、敷料、中單等物資全部分類歸位,每換完一床病人就能迅速確認物資是否需要補給。
 

剛開始五個病人換藥用上三個半小時,已經是很快的速度,在吳德玉的回憶裡,卻依舊漫長而且難熬。後來她每天早上七點準時到病房,請馬偕護專學生協助換藥前置作業,包括準備臉盆、溫箱等,加上有兩位離職護理師前來協助,五位病人可以在二小時內完成所有換藥作業,她還發想應用手術室無菌床單,讓病人更舒服的舖床單方式、降低傷口感染、溝通改善自手術恢復室到加護病房動線等新方法,減少病人因手術轉送過程而過度曝露於外在環境。
 

心臟血管加護病房前後總共照顧八位塵爆病人,在病房護理同仁及所有醫療人員盡心盡力照顧下,未有病人發生任何部位的感染,也陸續順利轉出至一般病房。

 

面對全新領域 護理長帶人也帶心

醫院劃設塵爆病房專區的政策佈達後,台北 8C 病房的五間病室被徵召隔離,收治燒傷面積相對較低,以及從加護病房轉出的塵爆病人。護理長呂桂雲在馬偕服務近三十年,過去一直在整形外科相關病房工作,燒燙傷護理對她而言雖然不甚熟練,但仍是基本功,對於病房其他的護理師而言,塵爆傷患的照護卻陌生如教科書上的案例。
 

回顧那幾個月,呂桂雲認為最大的挑戰還是溝通協調,包括護理人員與家屬。起初發現,主治醫師們的換藥方式、細節及材料需求不一致,導致護理師因為達不到醫師要求或標準而遭受責罵,淚灑護理站。呂桂雲直接介入協調,發現資訊不對等造成「有溝沒有通」。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