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HR好朋友 HR好朋友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1 回應: 0 閱覽: 4803
置頂

為什麼台灣人資愈做愈小?(回應台大陳家聲老師文1)

大陸崛起後,台灣的轉型速度沒有對岸來的快

中國=市場大+政府前瞻性夠強(不論你喜不喜歡)=人力資源發揮的空間。

 

與大陸企業打過交道的都知道,他們深度性沒我們強,札根性也沒我們穩,但因為舞台大,就算沒有,那又如何?
 

反觀台灣,我們不但沒有他們的市場,應該引導在前的政府,不但沒有做好經濟發展該做的角色,反而將一例一休,勞動事件法放在首要關注的事項,站在人資的立場,我們不能說是錯的,但時間順序不對,應該是先開放,先獎勵投資,把國家經濟體做大,再來做總體質的控管,但政府挑容易的做,結果就是,不但經濟沒搞起來,企業成本反而提升,回到老師的問題,在有限的資源下,一堆人力資源人員,衹能被動投入這些議題的關注。

 

我一堆的人力資源社群,裡頭的主管及基層人員,也是叫苦連天,因為他們離企業營運管理的接觸與敏感度可能愈來愈遠。

此外, 我們也可以從組織內部經營管理環境來思考這個問題~

 

二. 內部環境:

(一) 授權不足,預算也有限:

 即使有想法的人資,也難以施展長才,何況大多數的人資,經驗有限。更難以向上管理,說服老板他的思考是對的。

 

(二) 多數進入人資這個領域的,開始都是行政居多:

行政的定位普遍在組織內部就難以被重視,除非有本事將原本的作業的價值被正視(例如,平淡無奇的面談徵聘,提升到企業的守門神價值,做好風控,並能同時強化主管在行為科技上的識人能力,這通常必須有心理等專業背景)

 

(三) 組織變革:

企業若沒有好的人力資源規劃者,這個過程真的不太容易做的好,但有了人資呢?有趣的是我的觀察,若你的人資不夠強,可能更不容易成功,因為人力素質不足的情況下,往往他們成為你的大石頭而不自知,應該有不少人有這樣的經驗,光一個看來要專業的面談流程,很多企業的人資自己選人看人的能力都不足,又怎麼正面去影響主管?可能連人資自己本身的心態都出了問題,但整個企業卻無此敏感度。這是其中之一很嚴重的問題。


此外, 變革一定與制度, 流程有關, 但你的人資敏稅度不足, 或是光雜事就被操掉半條命的情況下, 你覺得他們還有心力去思考這些組織營運管理的價值? 

 

(四)培訓: 

培訓大部份應該是兩個目的:

1. 能力提升

2. 解決問題或是預防問題的發生


企業把這個判斷與主導權交給了人資,若人資的客觀、專業與對企業營運的掌握度不足情況下,你認為能夠辦的好這些訓練嗎?各位知道,光教育訓練能夠辦的好,還要必須面臨許多的挑戰,包括:

1. 用心的企業管理顧問,願意花時間陪伴企業,而企業也願意讓這些顧問公司適度的陪伴

2. 敏感度夠強的人資,(舉例常見的情況,基層人員常抛出"時間管理" 之類的主題,要求顧問公司提供很多對該議題講的很好的名師,但卻不太能夠思考,組織內部是否真正需要"時間管理" 這個主題,甚至這個主題,到底能解決了什麼問題?最後就衹能往"辦一場說的很精彩的訓練課程",坊間不少這類的講師,早已離開企業數十年,要不就是鮮少待在企業環境內,這是為什麼很多企業主管覺得辦了很多訓練課程,但效用有限的主因之一。

 

寫了這麼多,回到老師的問題,為什麼人資愈做愈小?簡單的說,人力資源的培育,不能脫離企業的五管,人力資源的運作,必須建構在企業五管的需求上,提供最適當的解決方案。


但我相信即使是人力資源研究所,也顯少有這類的對應課程,所以就形成了,大學沒有相對應的基礎教育,而研究所也過度專注在人力資源本身的專業教育,忽視了"客戶"的需求。若此時,我們的總體環境,又未能提供操練的舞台,許多的企業主管,本身又不夠尊重人力資源的前提下,自然我們台灣的總體環境,很難養成戰略級的人力資源專家。


本文由 Coach的戰略人資大小事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圖/Freepik.com


為什麼台灣人資愈做愈小?(回應台大陳家聲老師文1)-人資 人資熱搜:發薪日卡春假


為什麼台灣人資愈做愈小?(回應台大陳家聲老師文1)-人資 精選HR職缺

為什麼台灣人資愈做愈小?(回應台大陳家聲老師文1)-人資人事/人力資源主管 為什麼台灣人資愈做愈小?(回應台大陳家聲老師文1)-人資人事/人力資源專員 為什麼台灣人資愈做愈小?(回應台大陳家聲老師文1)-人資人事助理

為什麼台灣人資愈做愈小?(回應台大陳家聲老師文1)-人資

為什麼台灣人資愈做愈小?(回應台大陳家聲老師文1)-人資

為什麼台灣人資愈做愈小?(回應台大陳家聲老師文1)-人資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